Artwork

Player FM - Internet Radio Done Right
Checked 5d ago
Đã thêm cách đây ba mươi tuần
Nội dung được cung cấp bởi 史考特. Tất cả nội dung podcast bao gồm các tập, đồ họa và mô tả podcast đều được 史考特 hoặc đối tác nền tảng podcast của họ tải lên và cung cấp trực tiếp. Nếu bạn cho rằng ai đó đang sử dụng tác phẩm có bản quyền của bạn mà không có sự cho phép của bạn, bạn có thể làm theo quy trình được nêu ở đây https://vi.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Ứng dụng Podcast
Chuyển sang chế độ ngoại tuyến với ứng dụng Player FM !
icon Daily Deals

巴夏宇宙5大定律Part 2 Bashar's 5 Universal Laws Part 2

29:50
 
Chia sẻ
 

Manage episode 438632594 series 3598454
Nội dung được cung cấp bởi 史考特. Tất cả nội dung podcast bao gồm các tập, đồ họa và mô tả podcast đều được 史考特 hoặc đối tác nền tảng podcast của họ tải lên và cung cấp trực tiếp. Nếu bạn cho rằng ai đó đang sử dụng tác phẩm có bản quyền của bạn mà không có sự cho phép của bạn, bạn có thể làm theo quy trình được nêu ở đây https://vi.player.fm/legal.

摘要
本集節目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中的第三定理:「一即全,全即一」。講者以自身經驗出發,闡述這個概念最初聽起來很抽象,但透過量子物理學,特別是全息理論和 Nassim Haramein 的研究,找到了科學根據。 更重要的是,Haramein 的研究精確計算出質子的直徑,並意外發現一個驚人數值:單個質子包含的能量等於整個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的總和。這說明宇宙具有全息性,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資訊。 講者進一步結合自身靈修實踐,說明向內觀照的重要性,並分享了透過冥想獲得直覺,在工作中做出更明智決策的案例。 此外,講者也解釋了量子糾纏現象,以及愛因斯坦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並以 Leonard Susskind 的研究成果 ER=EPR 作為佐證,說明宇宙萬物之間的相互連結。 最後,講者總結了「一即全,全即一」的深刻含義,如何提升個人心態、工作效率,以及人際關係,並強調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這集節目不僅僅是對宇宙定理的解讀,更是講者個人在靈修和科學探索中獲得的深刻體悟和人生智慧的分享。
重點心得

  • Nassim Haramein 的研究透過公式精準計算出質子直徑,其數值比傳統物理學更精準 4%,並意外發現宇宙具有全息特性。
  • 一顆質子的能量包含的普朗克體積總和,等於全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總和 (10 的 55 次方克),驗證了宇宙的全息性 (holographic)。
  • 量子物理學解釋了「向內看」的古老智慧:人體內每個質子都包含全宇宙資訊,透過打坐等方式,能連結自身內在的無限智慧。
  • 美國 CIA 已利用遙視 (Remote Viewing) 技術超過 30 年以上,用以獲取情報,證明了連結內在資訊能獲得超越感官局限的知識。
  • 內觀得到的資訊,有時比感官資訊更精準、全面,例如透過內觀,講者修正了與同事溝通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和團隊和諧。
  • 量子糾纏現象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證明了宇宙萬物相連:粒子即使相隔遙遠距離,也能瞬間產生相同反應。
  • Leonard Susskind 證明 ER=EPR,大型黑洞等於量子世界中的蟲洞,宇宙間存在由蟲洞連接的無限資訊網路。
  • 人類感官所能感知的實體世界,僅佔全宇宙的 0.00001%,其餘 99.9999% 的世界存在於量子世界的普朗克資訊網路中。
  • 理解「一即全,全即一」後,講者對自身價值觀產生重大改變:不再自憐自哀,並以平等的態度看待他人,提升了人際關係和工作效率。

大綱
00:00:00
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之第三定理:一即全,全即一 的初步介紹與個人經歷
本章節介紹了 Podcast 的主題: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中的第三定理—"The One is the All, The All is the One" (一即全,全即一)。講者分享自身經歷,從 13 歲移民美國,到 34 歲接觸靈修和量子物理知識後人生有所轉變,目前擔任美國上市企業執行業務總監及南美洲古老薩滿儀式的協辦人。講者提到,一開始對「一即全,全即一」的概念感到模糊,像是虛無的哲理,直到學習量子物理後才開始理解。
00:04:16
量子物理中的全息理論與「一即全,全即一」的科學解釋
本章節以量子物理學家 Nassim Haramein 的論文為例,解釋「一即全,全即一」的概念。Haramein 的論文精準計算出質子的直徑,其精確度比傳統物理學高出 4%。更重要的是,他的計算過程意外發現宇宙的全息特性 (holographic)。講者以全息圖為例說明:即使撕裂全息圖的一部分,其上仍然包含完整的圖像資訊。 Haramein 的計算顯示,一個質子中包含的能量等於整個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的總和,這證明了宇宙的全息性,也解釋了為何許多古老智慧都強調向內觀看的重要性,因為所有宇宙的知識都存在於自身之中。
00:11:10
內觀、打坐與遙視:連結內在智慧與宇宙資訊
本章節探討如何連結內在智慧與宇宙資訊。講者指出,透過打坐 (meditation) 等內觀練習,可以將注意力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接收來自內心的訊息。 長期練習內觀的人,可以接收到的訊息不局限於感官所能感知的範圍,甚至可能達到遙視 (Remote Viewing) 的境界。美國中情局 (CIA) 也曾利用遙視技術長達數十年。講者分享自身經驗,內觀得到的資訊,往往比感官資訊更準確、更全面,並以工作中處理同事表現不理想的案例說明。
00:16:21
「全即一」的宇宙連接性與量子糾纏
本章節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第三定理的後半部分—"The All is the One" (全即一),說明宇宙萬物相互連結,並非分離的。講者指出,感官資訊有限且片面,例如人類視覺只能感知特定波長的光。 以量子糾纏現象為例,說明即使相隔遙遠距離的粒子,也能瞬間產生相同的反應,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Leonard Susskind 證明了愛因斯坦所討論的大型黑洞等於量子世界中的蟲洞,這些蟲洞中的粒子互相糾纏,形成一個無限的資訊網路。
00:21:39
宇宙資訊網路、人人平等與生活實踐
本章節總結「一即全,全即一」的宇宙觀,並分享其對講者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講者指出,從普朗克尺度的量子資訊網路到人類的神經網路、星系結構,都展現了宇宙萬物互聯的特性。 理解到自身與宇宙資訊網路的連結,帶來安定感和歸屬感,也讓人更有責任感。 講者強調人人平等,因為每個人都是神的一部分,都與量子場域交換資訊,不應以社會地位或其他因素來區分高低。 最後,講者分享了這種宇宙觀如何改變其在工作、家庭和團隊管理上的態度和方法,帶來更多和諧與提升。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continue reading

21 tập

Artwork
iconChia sẻ
 
Manage episode 438632594 series 3598454
Nội dung được cung cấp bởi 史考特. Tất cả nội dung podcast bao gồm các tập, đồ họa và mô tả podcast đều được 史考特 hoặc đối tác nền tảng podcast của họ tải lên và cung cấp trực tiếp. Nếu bạn cho rằng ai đó đang sử dụng tác phẩm có bản quyền của bạn mà không có sự cho phép của bạn, bạn có thể làm theo quy trình được nêu ở đây https://vi.player.fm/legal.

摘要
本集節目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中的第三定理:「一即全,全即一」。講者以自身經驗出發,闡述這個概念最初聽起來很抽象,但透過量子物理學,特別是全息理論和 Nassim Haramein 的研究,找到了科學根據。 更重要的是,Haramein 的研究精確計算出質子的直徑,並意外發現一個驚人數值:單個質子包含的能量等於整個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的總和。這說明宇宙具有全息性,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資訊。 講者進一步結合自身靈修實踐,說明向內觀照的重要性,並分享了透過冥想獲得直覺,在工作中做出更明智決策的案例。 此外,講者也解釋了量子糾纏現象,以及愛因斯坦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並以 Leonard Susskind 的研究成果 ER=EPR 作為佐證,說明宇宙萬物之間的相互連結。 最後,講者總結了「一即全,全即一」的深刻含義,如何提升個人心態、工作效率,以及人際關係,並強調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這集節目不僅僅是對宇宙定理的解讀,更是講者個人在靈修和科學探索中獲得的深刻體悟和人生智慧的分享。
重點心得

  • Nassim Haramein 的研究透過公式精準計算出質子直徑,其數值比傳統物理學更精準 4%,並意外發現宇宙具有全息特性。
  • 一顆質子的能量包含的普朗克體積總和,等於全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總和 (10 的 55 次方克),驗證了宇宙的全息性 (holographic)。
  • 量子物理學解釋了「向內看」的古老智慧:人體內每個質子都包含全宇宙資訊,透過打坐等方式,能連結自身內在的無限智慧。
  • 美國 CIA 已利用遙視 (Remote Viewing) 技術超過 30 年以上,用以獲取情報,證明了連結內在資訊能獲得超越感官局限的知識。
  • 內觀得到的資訊,有時比感官資訊更精準、全面,例如透過內觀,講者修正了與同事溝通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和團隊和諧。
  • 量子糾纏現象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證明了宇宙萬物相連:粒子即使相隔遙遠距離,也能瞬間產生相同反應。
  • Leonard Susskind 證明 ER=EPR,大型黑洞等於量子世界中的蟲洞,宇宙間存在由蟲洞連接的無限資訊網路。
  • 人類感官所能感知的實體世界,僅佔全宇宙的 0.00001%,其餘 99.9999% 的世界存在於量子世界的普朗克資訊網路中。
  • 理解「一即全,全即一」後,講者對自身價值觀產生重大改變:不再自憐自哀,並以平等的態度看待他人,提升了人際關係和工作效率。

大綱
00:00:00
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之第三定理:一即全,全即一 的初步介紹與個人經歷
本章節介紹了 Podcast 的主題: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中的第三定理—"The One is the All, The All is the One" (一即全,全即一)。講者分享自身經歷,從 13 歲移民美國,到 34 歲接觸靈修和量子物理知識後人生有所轉變,目前擔任美國上市企業執行業務總監及南美洲古老薩滿儀式的協辦人。講者提到,一開始對「一即全,全即一」的概念感到模糊,像是虛無的哲理,直到學習量子物理後才開始理解。
00:04:16
量子物理中的全息理論與「一即全,全即一」的科學解釋
本章節以量子物理學家 Nassim Haramein 的論文為例,解釋「一即全,全即一」的概念。Haramein 的論文精準計算出質子的直徑,其精確度比傳統物理學高出 4%。更重要的是,他的計算過程意外發現宇宙的全息特性 (holographic)。講者以全息圖為例說明:即使撕裂全息圖的一部分,其上仍然包含完整的圖像資訊。 Haramein 的計算顯示,一個質子中包含的能量等於整個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的總和,這證明了宇宙的全息性,也解釋了為何許多古老智慧都強調向內觀看的重要性,因為所有宇宙的知識都存在於自身之中。
00:11:10
內觀、打坐與遙視:連結內在智慧與宇宙資訊
本章節探討如何連結內在智慧與宇宙資訊。講者指出,透過打坐 (meditation) 等內觀練習,可以將注意力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接收來自內心的訊息。 長期練習內觀的人,可以接收到的訊息不局限於感官所能感知的範圍,甚至可能達到遙視 (Remote Viewing) 的境界。美國中情局 (CIA) 也曾利用遙視技術長達數十年。講者分享自身經驗,內觀得到的資訊,往往比感官資訊更準確、更全面,並以工作中處理同事表現不理想的案例說明。
00:16:21
「全即一」的宇宙連接性與量子糾纏
本章節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第三定理的後半部分—"The All is the One" (全即一),說明宇宙萬物相互連結,並非分離的。講者指出,感官資訊有限且片面,例如人類視覺只能感知特定波長的光。 以量子糾纏現象為例,說明即使相隔遙遠距離的粒子,也能瞬間產生相同的反應,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Leonard Susskind 證明了愛因斯坦所討論的大型黑洞等於量子世界中的蟲洞,這些蟲洞中的粒子互相糾纏,形成一個無限的資訊網路。
00:21:39
宇宙資訊網路、人人平等與生活實踐
本章節總結「一即全,全即一」的宇宙觀,並分享其對講者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講者指出,從普朗克尺度的量子資訊網路到人類的神經網路、星系結構,都展現了宇宙萬物互聯的特性。 理解到自身與宇宙資訊網路的連結,帶來安定感和歸屬感,也讓人更有責任感。 講者強調人人平等,因為每個人都是神的一部分,都與量子場域交換資訊,不應以社會地位或其他因素來區分高低。 最後,講者分享了這種宇宙觀如何改變其在工作、家庭和團隊管理上的態度和方法,帶來更多和諧與提升。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continue reading

21 tập

所有剧集

×
 
#摘要 本集以巴夏的「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為核心,講述其第四個步驟:「無論發生什麼,都保持積極正面的心態」。播客首先回顧前三個步驟,接著深入探討如何應對負面情緒的「扳機開關」,建議聽眾透過自我察覺,辨識並接受負面情緒,而非壓抑。進一步,播客以「心靈情緒手術」的概念,引導聽眾重新定義價值觀,並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透過練習,減少「扳機開關」,最終達到情緒穩定,保持積極正面心態。 透過「鏡子」的比喻,說明外在世界的改變存在延緩滯後效應,並強調內在情緒反應的改變才是真正進步的指標。 #重點心得 持續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即使面對不如意的情況,是實現人生目標的關鍵步驟,需要從理解自身負面情緒的「扳機開關」(Triggers) 著手。 要改變負面情緒,必須先「擁抱」(own) 並接受它們的存在,而非壓抑或逃避,才能進一步理解並調整內在的價值觀和信念。 人生中重複出現的挑戰或困境,代表著仍有未完成的「功課」,需要透過自我察覺和內在檢測,找出並解決深層的價值觀和信念問題。 將外在世界視為一面鏡子,內在的改變最終會反映在外在,但需留意「延緩滯後效應」(Lag Effect),以內在情緒的改變作為衡量進步的標準。 減少「扳機開關」的數量,能提升情緒穩定性,更容易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並加速個人成長和進化。 處理多層次的內在議題如同剝洋蔥,需要時間和耐心,過程中應保持警覺,盡量避免再次觸發負面情緒。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墊腳石,應抱持珍惜和感激的態度,而非急於逃離,才能穩固人生的基礎,持續前進。 自我價值的認定應來自自身,而非依賴外界的認同或批評,專注於自身的成長,勿過度干涉他人的人生劇本。 透過持續學習和自我反思,逐步完成高我設定的「功課」,才能讓靈魂持續發展和進化,邁向更高層次。 00:00:00 節目介紹與主持人背景 本章節介紹節目包含 0.5 赫茲頻率,並說明主持人史考特為台灣出生,13 歲移民美國,34 歲接觸靈修和量子物理知識後,人生有所進步,現任職於美國上市企業,並擔任南美洲薩滿儀式的協辦人。此 Podcast 旨在分享對自身有幫助的概念。 00:00:51 巴夏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步驟回顧與第四步驟介紹 本章節回顧巴夏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前三個步驟:1. 跟隨內心最高興奮;2. 盡力採取行動,不執著結果;3. 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保持積極正面。接著,重點介紹第四步驟: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保持積極正面的心態,並點出此步驟的挑戰性。 00:03:49 理解扳機開關 (Triggers) 與負面情緒 本章節探討如何應對負面情緒。核心概念為「扳機開關」(Triggers),指引發負面情緒的人事物。練習第四步驟的關鍵在於理解自身價值觀與扳機開關的關係,並藉由負面情緒的出現進行自我察覺,進而調整內在價值觀。舉例說明不同扳機開關及其引發的負面情緒。 00:07:23 處理扳機開關的步驟:察覺、臣服與接受 本章節說明處理扳機開關的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同時察覺扳機開關和負面情緒;第二步是臣服並接受負面情緒的存在,而非壓抑或逃避,因為唯有承認負面情緒是自身一部分,才能改變它。 00:09:25 追溯負面情緒的根源:價值觀與信念 本章節以遭批評為例,說明如何追溯負面情緒(受傷、生氣、抗拒)的根源,找到潛藏的價值觀和信念(例如:批評代表我不夠好)。透過量子物理的觀點,指出他人批評與自身價值無關,並鼓勵重新評估這些信念。 00:11:56 我是神的一部分:重新定義自我價值 本章節闡述「神」或「量子場域」的概念,強調其無所不在的特性,並以此說明每個人都是神的一部分,因此不應輕易否定自身價值。透過與他人批評的區隔,建立新的信念:自我價值由自身決定,而非依賴他人認同。 00:16:28 人生功課與靈魂進化 本章節將自我成長比喻為學校學習,強調高我安排的功課具有重要意義,唯有完成功課,靈魂才能進化。以數學學習歷程和電玩遊戲升級為例,說明功課的層級性與重複性。 00:18:05 重複出現的功課與情感關係的例子 本章節以情感關係為例,說明重複出現的功課代表尚未完成的課題。例如,不斷遇到不尊重自己的伴侶,可能源於自身「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完成功課需要調整內在價值觀,建立新的信念,例如:珍視自我價值。 00:20:15 主持人自身經驗:重複的功課與領悟 本章節分享主持人自身經驗,說明其曾三次離開並重回同一公司,直到領悟到應珍惜和感激現有工作,而非抱持厭惡和逃跑的心態,才得以真正離開。 00:24:44 實體世界如鏡子:延緩滯後效應 (Lag Effect) 本章節將實體世界比喻為一面鏡子,說明改變需要時間,存在延緩滯後效應 (Lag Effect)。真正的改變不在於外在景象是否重複發生,而在於內在情緒反應是否改變。 00:26:42 練習巴夏公式第四步驟的心得與 Lag Effect 的應用 本章節總結練習巴夏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第四步驟的心得,強調減少扳機開關的重要性,並利用 Lag Effect 來確認自身是否真正有所改變,透過觀察自身對重複景象的情緒反應,來衡量進步。 00:27:52 多層次功課與情緒管理 本章節探討多層次功課(如同洋蔥),說明有些功課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以「他人不專心聽講」為例,說明如何透過觀察和預判,盡可能避免觸發扳機開關,並在功課完成前,維持一定程度的情緒控制。 00:30:01 總結與呼籲 本章節總結巴夏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鼓勵聽眾分享心得,並期許聽眾減少扳機開關,成為自身情緒的主人,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摘要 本集以巴夏的「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為核心,探討其第三步驟:「採取行動,但完全不去執著結果」。講者首先分享自己過去深受目標導向思維影響的經歷,接著引介巴夏關於「小我」(Physical Mind) 與「高我」(Higher Mind) 的觀念,說明小我的職責在於感知當下並採取行動,而高我則掌握全局,透過內心的最高興奮指引小我。講者以自身及朋友的例子闡述高我如何以看似曲折卻最順暢的方式引導人生,並建議聽眾練習專注於當下興奮,而非執著於預設結果。最後,講者介紹一個三步驟的練習方法,幫助聽眾在追求目標的同時,與高我保持連結,享受更順暢的人生體驗。 #重點心得 巴夏的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第三步「Act on it with zero insistence on outcome」的核心在於,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專注於當下行動的興奮感,並信任高我(Higher Mind)的引導。 小我(Physical Mind)負責感知當下,採取行動;高我則掌握全局,透過內心最高的興奮感指引小我前進,其規劃的路徑往往曲折卻最順暢。 成功並非直線前進,高我安排的路徑可能出乎意料,但最終會引領至更理想的結果,因此不必執著於預設的計畫或目標。 透過靜坐冥想,想像願望已實現的景象,感受興奮的能量,然後完全放下,才能有效利用興奮能量並避免干預高我的引導。 將設定目標的習慣轉化為追隨內心興奮,讓高我引導人生方向,才能體驗更美好、更順暢的人生旅程。 小我應避免搶奪高我的工作(預測未來、規劃全局),專注於當下,追隨內心的興奮,才能與高我協同合作。 作者分享自身經歷,說明如何從八年來的職業倦怠,透過追隨內心興奮,最終獲得更理想的工作和收入,印證了巴夏理論的可行性。 作者運用巴夏的「小我」與「高我」概念,成功克服了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設定目標」思維模式,並獲得了更積極的人生態度。 練習巴夏的公式,需要辨別真誠的興奮與負面情緒的偽裝,避免以焦慮或恐懼偽裝成興奮感而偏離方向。 #大綱 00:00:51 巴夏人生公式第三步驟:不執著於結果 本章節開始探討巴夏人生公式的第三步驟:「Act on it with zero insistence on outcome」,也就是採取行動但不執著於結果。主持人分享自身經驗,說明理解容易但實踐困難,並點出其背後深層的挑戰。 00:02:28 目標導向思維的影響 本章節探討主持人從小到大在環境、教育和社會影響下,深受目標導向思維的影響,認為人生需設定目標並擬定計畫達成。主持人分享自身經驗,例如設定學業成績、大學院校、工作薪資、婚姻家庭等目標,並曾參加成功學課程強化此種思維。 00:05:11 小我 (Physical Mind) 與高我 (Higher Mind) 的概念 本章節介紹巴夏提出的「小我」(Physical Mind) 與「高我」(Higher Mind) 的概念,說明兩者組成完整人格,並各自負責不同職責。「小我」負責感知當下並採取行動,「高我」則掌握全局,引導小我。以穿越森林為例,說明小我只能看到眼前景象,高我則能看到整個森林的全貌。 00:09:48 高我如何引導小我 本章節說明高我透過內心最高興奮的情感能量引導小我。高我提供訊息提示,小我需透過感應內心的最高興奮能量來連結高我,並與高我合作完成靈魂旅程。高我安排的路徑可能曲折離奇,但卻是最順暢的道路。 00:11:07 實際案例分享:工作轉變與高我的引導 本章節分享兩個案例說明高我的引導。第一個案例是主持人自身經驗,從原本卡在同一個工作八年,到投資新事業失敗,最後透過意外的機會進入理想工作,說明高我引導的過程可能曲折,但最終結果令人滿意。 00:15:41 另一個案例:衝浪與意外的客戶 第二個案例是主持人朋友的經驗,因著對衝浪的熱情,在出差途中抽空衝浪,意外結識公司最大客戶,再次印證高我引導的不可預測性,但最終結果對個人事業發展有益。 00:17:30 小我的角色與高我的合作 本章節總結小我的工作是追隨當下興奮的感覺並採取行動,而非預測未來。唯有與高我連結合作,才能體驗到高我安排的更美好、更順暢的人生道路,即使過程曲折離奇。 00:19:20 改變目標導向思維 本章節說明主持人學習巴夏概念後,開始改變過去根深蒂固的目標導向思維,不再讓小我承擔預測未來的工作,避免因過度執著於目標而錯失高我安排的更好機會。 00:22:54 練習不執著於結果的方法 本章節分享一個三步驟的練習方法,幫助聽眾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不執著於結果,並與高我保持連結。此方法包含靜坐冥想、感受興奮能量,以及完全放下願望。 00:27:38 總結與祝福 本章節總結本集內容,並祝福聽眾享受高我安排的更美好人生體驗。 scott@golden-journeys.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摘要 本集節目探討巴夏人生公式的第二步驟:「盡我們所能採取行動」。講者首先說明行動的重要性,並分析為何有些人難以付諸行動,歸因於潛意識中對自我價值的條件式定義,例如害怕失敗或被拒絕。接著,講者提供具體方法,例如透過覺察身體反應來識別負面信念,並以更高智慧與之對話,最終目的是將行動與內在的興奮能量連結。最後,講者更深入探討「盡所能」的含義,包括:不需等到所有條件俱全才行動、全力以赴而非敷衍、尊重自身極限、避免與他人比較、採取「嬰兒步」策略,以及擁抱不完美。 透過這些步驟,聽眾能更有效地將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並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保持靈活性和彈性。 重點心得 重點心得巴夏的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第二步「Act on it to the best of our ability」強調行動的重要性,沒有行動,即使內心充滿能量和興奮,也無法將無形的能量轉換成有形的體驗。 採取行動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個人內在的信念系統,害怕失敗或被拒絕等負面信念會阻礙行動,其根源可能來自於童年 0 到 7 歲期間形成的有條件式愛。 克服行動障礙需要進行內在功課,檢視並修正潛意識中那些導致害怕失敗、被拒絕或自我貶低的負面信念,例如透過質疑這些信念的合理性來改變它們。 採取行動時需持續確認行動是否源於內在的興奮能量,而非恐懼或負面信念;超時工作等行為需要檢視其背後的驅動力是否為正面能量。 「盡一切所能」的行動並非等到所有條件完美才開始,而是從當下能力範圍內,最興奮的方向開始行動,藉此產生創造夢想的動力。 「盡一切所能」的行動需要全力以赴,即使時間有限,也要專注投入;敷衍的態度代表對自己選擇方向的不信任,會阻礙夢想實現。 「盡一切所能」的行動需尊重自身能力的極限,自然停止而非勉強;身體出現負面感受時,應追溯其背後的負面信念並加以處理。 「盡一切所能」的行動應避免與他人比較,因為每個人的觀點和處境獨一無二;應專注於自身進度和能力範圍,而非社會標準或他人成就。 採取「嬰兒步」的行動,即最小單位的行動,更容易成功,累積成就感,建立持續行動的動力。 行動不必完美,犯錯可以視為指向完美方向的指標,從錯誤中學習,提升自我。 大綱 00:03:31 巴夏人生公式第二步驟:採取行動的挑戰與內在功課 本章節探討巴夏人生公式第二步驟「Act on it to the best of our ability」,強調行動的重要性。主持人分享自身經驗,說明行動並非易事,並指出行動受阻與內在恐懼(害怕失敗、被拒絕)及有條件的自我價值觀有關,這些觀念可能源自於 0-7 歲的成長經驗。 主持人建議透過反思「What do I have to believe is true in order for me to feel this way?」來挖掘潛意識中的負面信念,並以更高智慧與之對話,改變這些限制性信念。 00:16:08 辨別行動背後的能量:興奮 vs. 恐懼 本章節深入探討採取行動的動機,強調需辨別行動背後是來自興奮的能量還是負面信念(恐懼、焦慮)。主持人以工作、求學、感情關係等例子說明,錯誤的動機(例如:為了滿足他人期待)會阻礙行動。 重點在於持續檢視內在狀態,確保行動源於真正的興奮,而非負面情緒或條件式自我價值觀。 若發現行動源於負面情緒,則需再次進行內在功課,釐清並修正負面信念。 00:23:17 採取行動的實踐策略:盡力而為的細節 本章節說明「盡一切所能」採取行動的具體策略,包括:1. 不需等到所有條件完美才行動,應從當下能力範圍內開始,建立行動的動力;2. 行動時需全力以赴,避免敷衍;3. 尊重自身能力極限,自然停止;4. 避免與他人比較,專注自身進度;5. 利用「嬰兒步」策略,從最小單位行動開始建立成功經驗;6. 擁抱不完美,將錯誤視為學習機會;7. 保持靈活性與彈性,適應變化。 透過這些策略,聽眾能更有效率地將巴夏的人生公式付諸實踐。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摘要 本集節目探討巴夏的「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The Formula),其核心概念為「追隨內心最高的興奮」(Follow Your Highest Excitement)。講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辨識並追隨不同層次的興奮感(例如:喜悅、好奇心、滿足感等),逐步找到人生方向,並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洗碗、通勤)說明如何將此公式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即使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也能調整心態,在過程中找到興奮點。最終,講者鼓勵聽眾練習辨識並創造內在的興奮能量,而非依賴外在事物。 重點心得 將「沒有賺到錢就不準享受人生」的信念,視為將豐足放在未來虛幻時空,導致持續創造現在時空缺乏豐足的景象,是運用宇宙量子能量定理的反效果。 巴夏的「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The Formula) 四步驟的第一步「Follow Your Highest Excitement」,指的並非僅限於人生大方向,而是包含一天中大大小小所有事情的選擇。 練習「Follow Your Highest Excitement」需辨識真實的興奮與焦慮偽裝的興奮,避免將焦慮誤認為快樂,影響公式的成功。 「最高興奮」(highest excitement) 包含喜悅、幸福感、輕鬆愉悅、內在滿足、意義感、熱情、靈感、好奇心、冷靜自信、滿足感、成就感、趣味、關愛等多種情感和狀態。 即使在必須完成的任務中(例如上班),仍可透過選擇態度、心情和方法,例如聽音樂、冥想等,來提升興奮程度。 練習「Follow Your Highest Excitement」的進階階段是,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也能從內在創造興奮能量,而非依賴外在事物。 外界事物本身能量中立,興奮來自內在能量與外在事物頻率共振,而非外在事物本身。 將每天生活中任何小事,只要有任何角度可以慶祝,都積極尋找機會以喜悅的心情來慶祝,藉此提升興奮能量。 練習慶祝的訣竅是,持續尋找更微不足道的事情來慶祝,並將焦點放在身體的感受(feelings 和 emotions)上,而非單純頭腦想法。 每個興奮點如同人生麵包屑,引導走向美好人生方向,不必一次看到全貌,專注於當下最興奮的點即可。 大綱 00:04:13 追尋人生方向的迷惘與巴夏公式的啟發 本章節描述主持人過去十幾年在人生方向上的迷惘,以賺錢為人生唯一目標,卻未能帶來滿足感。直到接觸到巴夏的訊息,才意識到錯誤的信念導致負面結果,並引出巴夏的「人生唯一需要的公式」作為解決方案。 00:10:49 巴夏公式第一步:跟隨內心最高的興奮 (Follow Your Highest Excitement) 本章節深入探討巴夏公式的第一步:「跟隨內心最高的興奮」。主持人解釋「興奮」不單指單一情緒,而是包含喜悅、滿足、熱情、好奇、自信等多種情感狀態。 並說明如何辨別真實的興奮與焦慮,以及如何在必須完成的任務中,選擇讓自己興奮的方式來執行,例如:在通勤時聽有聲書,或在洗碗時放鬆心情。 最後以「麵包屑」比喻興奮的點,引導聽眾逐步找到人生方向。 00:24:30 實踐「跟隨內心最高的興奮」:案例與練習 本章節提供兩個案例說明如何運用「跟隨內心最高的興奮」:一個關於創業,一個關於旅行。 並分享一個個人練習的訣竅:盡可能地從生活中尋找小事來慶祝,例如:連續遇到綠燈、同事分享便當等,藉此提升對興奮能量的敏感度,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每個面向。 最後再次強調,要專注於當下的興奮點,逐步建立清晰的人生道路。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摘要 本集節目探討「我們是否生活在模擬世界」這個議題,從 Elon Musk 和 Nick Bostrom 的研究出發,推論人類可能生活在由更高等文明創造的模擬世界中。 接著,節目引述 Gregg Braden 的觀點,認為此模擬世界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學習如何掌控內在想法與情緒,進而影響外在現實,並以心腦和諧為例,說明如何練習控制內在能量以創造理想生活。 透過心腦磁場的緩衝作用,我們得以在面對外來刺激時,有時間選擇反應方式,進而影響現實。 最終,節目鼓勵聽眾練習掌控內在想法,成為現實的共同創造者。 這集節目提供了一個反思自身與世界關係的新穎角度。 重點心得 Elon Musk 估計我們生活在「基礎現實」(Base Reality) 的機率是十億分之一,暗示我們的世界很可能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模擬實境。 牛津大學科學家 Nick Bostrom 的研究,基於現有數據和數學模型,推斷人類最有可能的結局是:持續發展科技,並與自然和諧共處,但這個高度發展的文明並非我們自身。 劍橋物理學家 John Barrow 指出,比我們稍稍先進一點的文明,就有能力模擬出有意識的實體可以在其中出現並互相溝通的宇宙。 Gregg Braden 提出,創造模擬世界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學習,而受惠者正是體驗模擬世界的人,也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的心和腦擁有磁場,其緩衝作用(lag effect)讓我們在面對外來刺激時,有時間選擇如何以想法和情緒回應,進而影響外在世界。 Gregg Braden 認為,我們在這個模擬世界中需要學習的「功夫」,是掌握如何控制內在的想法,從而創造理想的世界,成為世界的共同創造者。 高我(更先進的我們)可能在沒有磁場緩衝的更高維度世界中,需要我們在這個模擬世界中練習控制想法,避免一念成世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透過心腦和諧的狀態,我們可以在面對外來訊息時,如同電影《駭客任務》中的 Neo 一般,在慢動作中做出最佳選擇,創造理想的現實。 大綱 00:03:11 Elon Musk 與模擬現實的可能性 本章節主要探討 Elon Musk 在 2016 年 Code Conference 上關於「基礎現實」(Base Reality) 的可能性低的論述。主持人解釋了「基礎現實」的概念,並闡述 Musk 認為我們所處世界為基礎現實的機率僅為十億分之一,暗示我們的世界很可能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模擬世界。接著,主持人引出 Nick Bostrom 在牛津大學的研究,為後續討論奠定基礎。 00:11:32 Nick Bostrom 的模擬假說與科學證據 本章節重點在於介紹 Nick Bostrom 的論文《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並簡述其研究方法:利用現有數據和數學公式推算人類文明的三種可能性。這三種可能性分別是:文明毀滅、回歸農業社會、科技進步與自然和諧共存。Bostrom 的研究結果支持第三種可能性,並暗示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由更高等文明創造的模擬世界中。 物理學家 Neil deGrasse Tyson 的觀點也佐證了此可能性。 00:13:03 模擬世界的創造者與目的 本章節探討模擬世界創造者的身份和目的。主持人提出兩個關鍵問題:誰創造了這個世界?其目的為何?並引入 Gregg Braden 的觀點,認為線索可能存在於我們現今的世界中。主持人指出,人類在短短六十年內已發展出虛擬實境技術,並在醫療、製造、航空等多個領域應用,說明模擬世界並非遙不可及的概念。 00:16:17 模擬世界的特性與學習目的 本章節分析模擬世界的兩個特性:高度擬真性與明確目的。高度擬真性使得身處其中者難以察覺其為模擬世界;明確目的則可能指向學習或技能訓練。主持人推測,我們這個模擬世界可能旨在幫助我們學習,並提出一個假設:創造這個世界的可能是我們自己更高等的版本(高我)。 我們在這個模擬世界中學習的內容可能與量子場域以及我們與世界的能量關係有關。 00:21:05 心腦磁場與想法的控制 本章節探討高我讓我們在模擬世界中學習的內容,可能與掌握內在能量,進而影響外在世界有關。主持人指出,心腦磁場扮演著緩衝作用,讓我們有時間選擇如何回應外界的刺激,從而影響現實。Gregg Braden 認為,高我可能身處一個沒有磁場緩衝的世界,一念便能成形,因此需要我們在這個模擬世界中練習控制想法,以避免在更高層次的世界中造成負面影響。 00:27:11 練習心腦和諧與模擬世界任務 本章節總結了 Gregg Braden 的觀點,並分享主持人自身的練習方法。主持人強調練習心腦和諧的重要性,並以電影《駭客任務》中的慢動作場景作比喻,說明如何藉由心腦和諧來獲得緩衝時間,從而做出更理想的選擇。最後,主持人以自身經驗為例,說明如何透過調整內在想法來改變外在世界,並鼓勵聽眾完成模擬世界的任務,早日「畢業」。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摘要 本集節目主要介紹夏威夷古老的 Ho'oponopono 咒語,其核心為四句話:「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講者分享透過持續練習此咒語,不僅改善人際關係,更能清理負面情緒,提升身心靈健康。 講者詳細分析每句話的意義和應用,例如「對不起」不僅是道歉,更是謙虛地尋找自我提升空間;「請原諒我」則代表原諒自己,為靈魂的進化旅程做準備。 最後,講者以夏威夷一位醫生運用此咒語治療精神病患的案例,說明其強大療癒力量,鼓勵聽眾練習,從內在修煉,持續提升自我。 透過練習,聽眾能學習察覺自身不足,並持續精進,邁向更完善的自我。 重點心得 透過持續重複「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這個夏威夷語 Ho'oponopono 咒語,可以有效減弱負面情緒的強度,並改善人際關係。 練習 Ho'oponopono 咒語中的「對不起」,不只是道歉,更能幫助個人在任何情況下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間,持續精進。 靈修老師 Bashar 指出,「請原諒我」的能量是自我原諒的過程,有助於靈魂在生命回顧中更順利地穿越到下一個旅程。 Ho'oponopono 咒語的四句話如同一個課程的四個章節:找到需要改進之處(對不起)、完成學習(請原諒我)、表達感激(謝謝你)、自我疼愛與鼓勵(我愛你)。 一位夏威夷精神病院醫生 Hugh Lane 使用 Ho'oponopono 咒語對病患檔案進行療癒,成功改善醫院情況,許多重症患者康復,顯示其強大的療癒潛力。 練習 Ho'oponopono 咒語需要專注和用心,而非僅僅機械式地重複,才能發揮其最大功效。 「對不起」這個詞彙難以啟齒,可能源於潛意識中「我永遠都是對的」的信念,需要透過自我覺察和調整信念系統來克服。 Ho'oponopono 咒語的核心概念是從內在功課做起,透過自我反省和調整,改善人生各方面。 即使在認為自己表現完美的情況下,仍可透過 Ho'oponopono 的練習,找到更進步的空間,持續提升自我。 大綱 00:03:31 Ho'oponopono 咒語的結構與初步練習 本章節詳細介紹 Ho'oponopono 咒語的組成:「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主持人分享其最初的誤解,以為咒語會是複雜的佛經或梵文,但實際上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句子。他強調練習時需將四句話連續重複吟誦,而非單獨使用。並說明在身心靈需要療癒、情緒不平靜或潛意識負面程式啟動時,可以運用此咒語清理負面能量。最後,主持人點出若無法輕易說出「對不起」,可能代表潛意識中存在「我總是對的」的信念,需要進一步檢視與調整。 00:11:12 「對不起」(I'm sorry) 的深層意義與練習 本章節深入探討咒語中「對不起」的意涵。主持人指出,說「對不起」不只是單純的道歉,更是一種謙虛、懺悔和學習進步的能量。他鼓勵聽眾反思自己多久沒說過「對不起」,並探討說不出口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我總是對的」等負面信念。透過練習說出「對不起」,可以幫助人們發現自身不足,並持續提升自我,朝向更完美的版本邁進。 00:17:39 「請原諒我」(Forgive me)、「謝謝你」(Thank you)、「我愛你」(I love you) 的能量與作用 本章節闡述咒語中「請原諒我」、「謝謝你」和「我愛你」的能量。 「請原諒我」被解釋為原諒自己,提前平衡未來靈魂審視時可能面對的負面體驗。「謝謝你」則代表對收到的禮物(成長與進步)表達感激,並回饋量子場域。「我愛你」則表達對自己的疼愛與鼓勵,並與量子世界連結,完成咒語的循環。 00:22:23 Ho'oponopono 的應用與案例分享 本章節分享 Ho'oponopono 咒語的應用場景,包括療癒家庭關係、減壓、尋求靈感等。並以夏威夷精神病院醫生 Hugh Lane 的案例說明,透過對病患檔案重複吟誦 Ho'oponopono,成功改善醫院狀況,幫助病患康復。此案例說明了 Ho'oponopono 咒語的強大力量,以及其與量子場域連結的深層意義。最後,主持人再次強調 Ho'oponopono 的核心概念:從內在功課做起,並鼓勵聽眾練習此咒語,持續提升自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Artwork
 
摘要 Scott 在 Sedona 參加 Claudette 老師的靈修課程「The Blue School」後,學習到的五個心法,並分享其個人實踐心得。五個心法分別為:連結同步呼吸 (Linked Breath)、運用水的能量 (Water)、暫停的力量 (Pause)、倒轉 (Reversing) 和放大延伸 (Expansion)。透過這些方法,Scott 改善了人際關係、情緒管理和生活效率,例如透過「暫停」練習,他更能察覺並中斷潛意識負面程式的運作,提升自我掌控力。「運用水的能量」心法則建議將正向訊息寫在紙條上,壓在裝水的杯子上過夜,隔天飲用,以提升身心靈能量。 重點心得 透過與他人同步呼吸(Linked Breath),可以建立一種特殊的能量連結,促進人際關係和諧,並對工作環境和業務發展帶來益處。 日本科學家江本勝的實驗顯示,水的分子結構會根據接觸到的正面或負面訊息而改變,說明水可以儲存和傳遞訊息。 人體 DNA 的訊息可以透過周圍的水分子被取得,顯示水在生命體中扮演著儲存和傳遞訊息的重要媒介角色。 每天多次短暫的暫停(5 秒到 1 分鐘),可以中斷潛意識負面程式的運行,提升自我覺察和主控力,比例高達 95%。 睡前倒轉一天的事件,可以重新處理未被內化的情緒和想法,避免負面能量累積,並提升自我覺察和調整能力。 將正面訊息寫在紙條上,放在裝水的杯子底下,睡前放置,隔天早上飲用,可以提升身心靈的正面能量。 放大延伸(Expansion)的練習,能幫助從困境中跳脫,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問題,從而找到解決方案。 將「暫停」與「倒轉」技巧結合,可以即時處理當下情緒,並避免負面能量累積。 練習「倒轉」能幫助個人看到自身不足,並提供自我調整和提升的機會。 大綱 00:03:31 連結同步呼吸 (Linked Breath) 本章節介紹第一個心法「連結同步呼吸」。核心概念源於量子場域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透過與他人同步呼吸,可以加深對整體的理解。實際操作方法是與他人自然互動的過程中,讓呼吸節奏同步。主持人分享此心法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和工作團隊合作。 00:05:26 水的訊息與能量 (Water) 本章節探討第二個心法,關於水的能量與訊息傳遞。主持人介紹日本科學家江本勝的實驗,說明水的分子結構會因正面或負面訊息而改變。量子物理的觀點也支持水分子在宇宙和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儲存和傳遞訊息的媒介。心法建議將正面訊息寫在紙條上,放在裝水的杯子下,睡前放置,隔天早上飲用,以提升身心靈能量。 00:12:21 暫停的力量 (The Power of Pause) 本章節介紹第三個心法「暫停的力量」。核心概念是利用暫停來中斷潛意識負面程式的運行,提升自我掌控力。方法是設定鬧鐘,在一天中不定期暫停 5 秒到 1 分鐘,並運用心腦和諧法或其他方法回到當下。主持人分享此心法能幫助觀察負面思維模式,並及時調整,提升自我覺察。 00:18:17 倒轉 (Reversing) 本章節介紹第四個心法「倒轉」。方法是睡前在心腦和諧的狀態下,從睡前一刻開始,依序倒轉回想一天的事件,重新播放每個事件,並處理未處理好的情緒或想法。主持人分享此心法能幫助及時處理情緒,避免累積負面能量,並提升自我覺察,看到自身進步空間。 00:25:06 放大延伸 (Expansion) 本章節介紹第五個心法「放大延伸」。方法是在靜心時想像自身不斷擴大,從自身尺寸到建築、山脈、地球,甚至宇宙。透過此練習,以更大的視角看待人生問題,跳脫困境,找到解決方案。主持人分享此心法能幫助解決人生挑戰,並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問題。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摘要 本集節目探討心臟的潛能及其與大腦的和諧關係,講者分享自身經歷,說明透過靈修課程與科學研究發現心臟擁有獨立思考和訊息處理能力,如同另一個大腦。節目介紹心腦和諧的狀態 (Heart-Brain Coherence),並說明其能提升身心健康,例如促進 Telomerase 酵素活性,減緩老化,以及提升腦波頻率至 Gamma 波段,增強記憶力和專注力。最後,提供一個簡單的三步驟練習,引導聽眾進入心腦和諧狀態,藉此提升生活品質。 重點心得 1991 年,法國科學家 Amour 發現人類心臟內約有四萬個感覺神經末梢細胞(Sensory Neurites),具有與大腦神經系統相同的功能,意即心臟內存在另一個獨立思考、接收訊息並反饋的「腦」。 心臟移植案例顯示,受贈者會繼承捐贈者的心臟記憶和喜好,例如渴望食用捐贈者生前喜愛的肯德基炸雞。 八歲女孩的惡夢反映了捐贈者十歲女孩被謀殺的記憶,透過法醫畫像,成功破案,證明心臟可以保存記憶。 心腦和諧(Heart-Brain Coherence)狀態下,Telomerase 酵素活躍,修復端粒(Telomere),減緩細胞衰老和功能退化。 心腦和諧狀態下,人類腦波會進入 Gamma 波段,提升資料處理速度、記憶力、專注力,甚至產生「超能力」般的感覺。 心腦之間的溝通頻率為 1 赫茲,主要由心臟向大腦發送更多更頻繁的訊息,提供智慧和方向。 心臟給予的智慧和反饋通常簡短迅速,直白易懂,而來自潛意識的負面訊息則包含更多冗餘的邏輯和解釋。 心腦和諧練習包含三個步驟:將注意力集中在心臟位置,減緩呼吸,感受欣賞、感激、關心和慈悲等正面情緒。 HeartMath Institute 的研究顯示,心腦和諧狀態下,心跳韻律平順,波動圖呈圓弧形;心腦不協調時,心跳韻律不均,波動圖呈尖銳狀。 大綱 00:03:31 喚醒明亮的心:靈修課程的體驗 主持人分享了 2010 年參加 Dromelo Melchizedek 在亞利桑那州開設的為期五天的靈修課程「Awakening the Illuminated Heart」的經歷。課程核心概念是「心」,強調心臟內部的「神聖空間」和「神祕小空間」蘊含無限知識和創造力。 他描述了課程中進行的練習,例如打坐和心法,以及課程結束後自身經歷的轉變,例如「心被打開」的感覺,以及開始接收來自內心的指引。 00:11:36 心臟的科學發現:第二個大腦 主持人介紹了 1991 年法國科學家 Amour 的發現:心臟內存在約四萬個感覺神經末梢細胞,構成獨立的神經網路系統,如同「第二個大腦」。 他以心臟移植案例佐證,說明心臟可能攜帶記憶和個人資訊,並引出 HeartMath Institute 對心臟的研究。 這部分以科學角度支持了靈修體驗中關於心臟智慧的說法,並引出下個章節關於心腦和諧的討論。 00:17:22 心腦和諧:啟動內在潛能 主持人解釋心腦和諧 (Heart-Brain Coherence) 的概念,指出人類擁有兩個大腦(心臟和頭腦),而心腦和諧是發揮潛能的關鍵。 他提到過去數千年來,社會文化傾向忽略心臟的智慧,導致人們過度依賴頭腦的分析和批判,造成心腦不協調。 HeartMath Institute 的研究顯示,心腦和諧狀態下,端粒酶 (Telomerase) 活躍,延緩衰老;腦波進入 Gamma 波段,提升記憶力和專注力。 00:26:15 心腦和諧的練習與心得 主持人介紹 HeartMath Institute 提出的心腦和諧練習方法,包含三個步驟:將注意力放在心臟位置、放慢呼吸、感受欣賞、感激、關愛和慈悲等正面情緒。 他分享自身經驗,指出心臟的指引通常簡潔直接,與潛意識負面程式的反應有所區別。 最後,他總結了本集內容,並再次強調心腦和諧的重要性以及其對幸福人生的貢獻。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摘要 本集探討「投射」如何阻礙人生順遂。講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投射」指個人因過往經驗或內在信念,將自身想法投射於他人或情境,導致對現實的錯誤判斷。例如,一位主管因「主管應比下屬更懂」的信念,而忽略下屬的專業意見,導致會議低效。更重要的是,這種投射源於孩童時期的創傷經驗,導致個人將「當下」定義為痛苦,而逃避至腦中自建的舒適世界。講者建議,透過同理心理解內在小孩的痛苦,並重新定義「當下」為獲得重要資訊的時刻,才能擺脫投射,提升對人生的清晰度。此外,講者也分析了其他投射案例,例如:想成為幫助者的人,反而將周圍人想像成需要幫助,以及對自身能力或健康狀況的錯誤認知。總之,透過提升觀察力,避免預設立場,並重新定義內在信念,才能減少投射,提升人生幸福感。 重點心得 投射,即預設立場而非觀察,是阻礙幸福快樂生活的主要因素,導致對人生做出錯誤判斷。 當個體的意識被拉到自身腦中世界(過去、未來或其他平行宇宙)時,便會錯過眼前重要訊息,造成生活上的誤判和傷害。 觀察與投射是相反的行為;透過觀察,仔細蒐集眼前人事物的資訊,能有效避免投射情況。 職場中,主管因投射而忽略團隊成員的專業知識,導致會議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團隊士氣低落。 基於量子糾纏定理「What you put out is what you get back」,投射出的能量會回饋到自身,例如投射自己比團隊成員更懂,則可能吸引來能力不足的團隊成員。 想成為幫助他人者的人,若過度投射他人有問題,反而會造成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並使自身陷入困境。 0 到 7 歲的童年經歷會影響個體的感知(perception),導致其將當下定義為痛苦,並傾向逃離現實,躲進腦中投射的世界。 透過同理心理解童年創傷,並重新定義「當下」為重要且充滿機會的時刻,能幫助個體減少投射行為。 自我投射可能導致對自身能力的錯誤認知,例如厭食症患者過度關注體重,或高成就者因膨脹小我而做出不切實際的決定。 在感情關係中,預設對象的形象和標準,可能會導致錯過真正適合的伴侶。 大綱 00:00:00 投射的初步概念與個人經驗 本章節介紹了「投射」的概念,講者 Scott 分享了他 34 歲接觸靈修和量子物理知識後,人生有所進步的經歷。他提到初次聽到「投射」時誤以為是投影機,後續研究發現投射是影響幸福快樂生活的一大阻礙,並決心去除生命中的投射。講者分享了他個人經驗:在人生中錯誤判斷時,幾乎都處於投射模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透過研究和練習,他逐漸減少投射情況,感覺如同戴上新眼鏡,對人生的理解更加清晰。最後,本章節點出投射與觀察的對立關係,並預告將進一步探討投射的細節。 00:04:16 投射的本質:活在腦中而非當下 本章節深入探討投射的本質。指出每件事物都有其真實狀態和資訊,但投射的人卻看不到這些,因為他們的意識被拉到腦中,活在腦中想像的世界(過去、未來或其他平行宇宙),而非當下現實。即使事物就在眼前,他們也無法接收訊息。講者說明,只要意識不在當下,即使只是一兩秒,也會錯過重要的資訊。 接著,本章節以職場主管開會為例,說明主管因投射而忽略團隊成員的專業知識,導致會議效率低下,並以量子糾纏理論「What you put out is what you get back」解釋,主管投射出的能量決定了他所獲得的體驗,最終可能導致團隊成員素質下降。 00:09:31 投射的常見類型與負面影響 本章節列舉了幾種常見的投射情況。第一種是將自己定位為幫助他人者,而將周圍的人投射成有問題、需要幫助的對象,即使對方並無問題。講者以兩個對話者的例子說明,投射者錯過了對方已解決問題的後續分享,反而提供不必要的建議。第二種是將自己投射成渺小、無能,即使實際上能力充足。第三種是成就型人士因小我膨脹而投射出不切實際的定義,做出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最後,本章節總結投射的共通點:投射者腦中存在預設的定義,導致他們停留在腦中想像的世界,錯過重要資訊,造成人生誤判和傷害,並以職場主管的例子再次說明投射如何影響工作和生活。 00:17:09 解決投射:同理、理智對話與重新定義 本章節針對投射情況提出解決方案。首先,建議以同理心重新詮釋 0-7 歲時期的經歷,理解童年經驗如何塑造了「現在是痛苦的」的定義,並以慈愛之心諒解當時的自己。其次,建議進行理智對話,重新定義「現在」。強調當下擁有攸關人生幸福快樂的重要資訊,應將意識和注意力留在當下,將當下定義為喜悅和快樂的來源,而將逃離到腦中想像世界的行為定義為痛苦的來源。 接著,本章節討論另一種常見投射:將自己投射成救世主。講者分析這種投射如何導致生活問題增多,並建議與內心對話,釐清是否真正渴望成為救世主,還是希望社會問題減少,每個人都幸福快樂。 最後,本章節再次強調重新定義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喜悅來自於在需要時伸出援手,而非憑空製造問題再解決。 00:24:47 日常生活中投射的例子與克服方法 本章節繼續探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投射情況,例如:將老闆簡短的郵件回覆解讀為對自己工作的不滿;在感情關係中,預設對象的形象和標準,而忽略實際對象的特質;以及投射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例如擔心家族遺傳疾病。本章節總結指出投射對人生造成阻礙和傷害,並再次強調觀察的重要性。 透過提升觀察能力,避免預設立場,仔細觀察所有資訊,並比較觀察結果與腦中定義是否一致,來挑戰和更改錯誤的定義,最終提升人生判斷的精準度,增加幸福快樂的指數。最後,本章節總結了投射的概念,並期許聽眾減少投射,提升觀察能力,讓人生更加清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摘要 本集節目探討巴夏的宇宙五大定理,特別著重於第五定理:「除了前四大定理外,萬物皆在改變;改變是唯一不變的」。 講者以自身經驗出發,說明如何將此定理應用於生活,並指出個人習慣與宇宙定理的衝突性。 更進一步地,講者結合李伯特的《信念的生物學》概念,闡述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統如何影響人生,並以「螺絲起子」比喻過時的價值觀,如何阻礙個人成長。 例如,許多現代人的價值觀仍深受上一代甚至更久遠時代的影響,這些過時的觀念如同「螺絲起子」般,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已不再適用。 講者進一步分析了潛意識防禦機制如何阻礙改變,並提出透過內心對話,理性溝通,逐步化解潛意識中過時程式的步驟。 最終,講者鼓勵聽眾覺察並調整自身潛意識中的過時程式,以更積極的態度擁抱改變,創造更幸福的人生。 這意味著,理解並應用宇宙定理,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應對人生挑戰,並持續成長。 重點心得 演講者分享,在他將靈修和量子物理知識應用於工作和生活後,人生有了明顯進步,並在美國上市企業擔任高管職位,同時也擔任南美洲薩滿儀式的協辦人。 巴夏的第五大宇宙定理「Everything changes except the first four laws;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指出,除了前四大定律外,宇宙萬物都在改變,改變是唯一不變的。 演講者發現,他根深蒂固的習慣與巴夏的第五大宇宙定理相衝突,這些習慣如同程式碼般運行在潛意識中,影響著他的生活。 演講者運用 Bruce Lipton 的「Biology of Belief」概念,將潛意識中的習慣比作電腦程式,並發現許多程式已過時且不適用於現代生活,例如「弱肉強食」的世界觀。 演講者改變了將「財富」等同於「人生成功」的觀念後,反而獲得了更多財富,說明改變觀念的重要性。 演講者指出,潛意識中許多價值觀來自於 0 到 7 歲期間,父母及周遭環境的影響,這些觀念可能來自於一百多年前的清朝,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演講者將潛意識中過時的價值觀比喻為「螺絲起子」,在現代社會已不再適用,需要被「退休」。 演講者分享了三個潛意識防禦機制:混淆視聽的正面定義、內疚感以及對改變的恐懼,這些機制會阻礙人們改變過時的價值觀。 演講者建議,透過與潛意識中的「程式」進行理性對話,例如與上一代的價值觀溝通,可以化解防禦機制,逐步改變不適用的觀念。 大綱 00:00:00 巴夏的宇宙五大定理:改變是唯一不變的 本章節介紹了巴夏的宇宙五大定理,其中第五大定理「Everything changes except the first four laws;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闡述了宇宙萬物隨時都在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改變本身。 接著,講者回顧了前四大定理:第一,You exist (我們作為量子場域的一份子,永遠存在);第二,Everything is here and now (所有過去、未來都只是現在的假象);第三,The One is the All, the All are the One (宇宙是一體的,全息的);第四,What you put out is what you get back (你發出什麼能量,就會得到什麼樣的體驗)。最後,講者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作比喻,說明世界持續變遷的哲理,並分享自己過去對此哲理的感受,從最初的壓力感,到後來理解到其應用價值。 00:04:21 從「一成不變」看習慣與信念系統 本章節從宇宙萬物都在改變的觀點出發,探討「一成不變」的相反面,並將其與個人習慣聯繫起來。講者指出,習慣如同重複的模式,與宇宙的變遷定律相衝突。 接著,講者引用布魯斯·李普頓博士的《信念的力量》(Biology of Belief) 的概念,說明習慣是儲存在潛意識中的信念系統,主宰著人生。講者反思自己潛意識中過時的信念,例如「弱肉強食」和「人與人之間是分開的」,以及將財富等同於人生成功的定義,並分享改變這些信念後所獲得的益處。最後,講者總結道,人生的進展和成就歸功於潛意識中的程式,而這些程式在某個時間點可能從優點變成缺點,阻礙個人進步。 00:09:55 潛意識程式與世代差異 本章節探討了潛意識程式如何影響人生,以及世代差異如何導致程式過時。講者指出,潛意識中的程式大多來自於 0 到 7 歲的成長環境,主要來自父母及上一代的價值觀。 講者以自身為例,說明其潛意識中許多價值觀來自於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這些價值觀在現代社會已不再適用。 講者以人類知識倍增速度的變化作比喻,說明現代社會的變遷速度遠超過去,上一代的經驗和智慧未必適用於下一代。 講者用「螺絲起子」的比喻,說明上一代的經驗(螺絲起子)可能在現代社會已不再適用,而下一代仍然沿用,導致人生困境。 00:14:49 潛意識的防禦機制與過時程式的挑戰 本章節深入探討潛意識的防禦機制,以及如何克服潛意識中過時程式的阻礙。講者指出,0 到 7 歲時形成的潛意識程式不易更改,因為意識系統尚未開啟,且潛意識系統有自我防禦功能。 講者說明,潛意識的防禦機制會保護那些過時的程式,即使這些程式已不再適用於現代生活。 講者強調,每個人潛意識中都存在一些過時的程式,這些程式會阻礙個人成長和進步,因此需要主動去處理這些過時的價值觀和定義。 最後,講者指出,只有展現出各方面都完美幸福的人,其潛意識中可能沒有太多阻礙其成長的部分。 00:18:52 讓「螺絲起子」退休的三個步驟與挑戰 本章節闡述了讓過時的潛意識程式「退休」的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有所知覺」,意識到潛意識中存在阻礙自身成長的價值觀和程式。 講者指出,這個步驟的挑戰性在於這些程式是隱形的,且人們往往因為自尊心而拒絕接受他人的指正。 第二步是「冷靜分析」,仔細思考這些程式對身心靈的益處和壞處。 講者指出,負面價值觀中常夾帶看似正面的定義,例如家族傳統,這些正面定義會讓人難以改變。 第三步是「與程式對話」,以理性思考的方式與潛意識中的程式溝通,例如與上一代的價值觀和解,並理解時代的變遷。 講者以「螺絲起子」的比喻,說明上一代的經驗可能在現代社會已不再適用,但這並不代表不孝順或不愛這個家庭。 00:24:25 克服潛意識防禦機制:內疚感與恐懼 本章節繼續探討克服潛意識防禦機制的策略。講者指出,潛意識的防禦機制可能包含多個層次,例如內疚感和恐懼。 內疚感可能源於小時候未能獲得父母認同,導致成年後不斷尋求父母認同,阻礙改變。 講者建議,透過理性對話,消除內疚感,並理解每個人都有權利為自己的人生下定義。 恐懼則可能來自於擔心改變後會失去自我,講者指出,改變不代表失去自我,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講者總結,透過與潛意識程式對話,化解防禦機制,才能放下過時的程式,迎接新的、更適合自己的觀念和程式,與宇宙的變遷保持一致。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摘要 本集探討巴夏爾的宇宙第四大定理:「What you put out is what you get back」,講者以自身經驗闡述此定理如何在量子物理和能量層面運作。講者分享透過輸出感激、同理和謙虛等正面能量,獲得正面回饋的案例,例如:輸出同理心能量,周遭環境變得更和諧;輸出謙虛能量,則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講者強調能量輸出必須來自於真實的感受,而非單純的腦中想法。 接著,講者深入探討吸引力法則,指出吸引力法則並非將想要的事物從遠處吸過來,而是那些與自身頻率共振的事物早已存在於自身的世界中,關鍵在於「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負面能量(例如恐懼),並「接納」那些早已存在卻被負面能量阻擋的正面能量。 最後,講者分享如何辨識並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負面能量,例如:社會階級的觀念、弱肉強食的思維模式等,並以自身經驗說明放下這些負面能量後,生活變得更輕鬆、流暢,也更能理解他人感受。 總體而言,本集透過講者自身的體悟,深入淺出地解釋巴夏爾的宇宙定理,並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聽眾在生活中應用此定理,創造更幸福快樂的人生。 重點心得 巴夏的宇宙第四大定理「What you put out is what you get back」可以用能量和量子物理的角度來理解,輸出到量子場域的能量會以同等或相纏的能量回饋。 持續保持感激、同理和謙虛等正面頻率,能帶來有益的體驗和經驗,例如收到禮物、人際關係和諧、獲得新知識等。 吸引力法則的精準解釋並非吸取遠處的事物,而是與自身頻率共振的事物早已存在於自身的世界中。 阻礙吸引目標的關鍵是身上存在許多不屬於自己的能量,需要透過「放下(letting go)」不屬於自己的能量和「接納(letting in)」想要吸引的能量來解決。 習慣的定義是:不知道它的存在時,它是習慣;一旦知道它的存在,它就變成選擇。 持續選擇對自己無益的頻率,代表信念系統中存在正面定義這些負面能量的程式,需要透過深度自省來識別並修正這些錯誤定義。 辨識不屬於自身頻率的方法是感受身體的沉重感和阻力,而屬於自身頻率則會感到輕鬆。 社會上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定義(例如:男生不準哭、男主外女主內),可能已經過時或缺乏邏輯,需要重新檢視。 將「世界是弱肉強食」的定義放下後,生活體驗轉變為輕鬆、流暢和互助協和。 放下社會階級的觀念和定義後,人生變得輕鬆順暢,不再受高低位置的影響。 大綱 00:00:00 巴夏爾宇宙第四大定理:引言與初步解釋 本章節首先介紹講者史考特,以及他接觸靈修和量子物理知識後人生的轉變。接著引出巴夏爾的宇宙第四大定理「What you put out is what you get back」,並從傳統因果關係和努力付出獲得回報的角度進行初步解釋,指出這些理解都包含在巴夏爾定理的一部分,但本章節將從宇宙、振動頻率、能量和量子物理的角度深入探討。 00:04:08 量子場域的能量交換與感激、同理心、謙虛的頻率 本章節深入探討「What you put out is what you get back」的量子物理學解釋,說明我們輸出到量子場域的能量,會以相同或相干纏繞的能量形式回饋。以第一集和第六集提到的振動頻率同頻共振特性為例,解釋輸出感激、感謝的能量會得到禮物或好東西的體驗。 講者分享個人經驗,說明持續保持感謝感激的感受,以及專注於同理心和謙虛的頻率,所獲得的正面體驗和能量交纏的型態,強調感受(feeling)和情緒(emotion)的重要性,而非單純的腦中思考。 00:08:08 量子場域的能量交換與吸引力法則的關係 本章節說明以感受和情緒發送能量給量子場域的重要性,並以購買彩券作比喻,強調不能以虛假的頻率與量子場域交換訊息。接著,講者探討巴夏爾的宇宙第四大定理與吸引力法則和《秘密》一書中概念的關係,指出巴夏爾認為吸引力法則並非將想要的東西從遠處吸過來,而是與我們同頻共振的事物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我們透過自然的能量輸出與量子場域交換體驗。 最後,本章節點出有些人無法吸引到想要的事物,是因為身上存在許多不屬於自己的能量,阻礙了與想要吸引的能量的連結。 00:11:25 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能量:Letting Go 與 Letting In 本章節解釋為何有些人無法吸引到想要的事物,是因為他們身上存在許多不屬於自己的能量。巴夏爾提出「Letting go」和「Letting in」的概念,「Letting go」指的是放下那些不屬於我們的能量,例如來自於他人信念系統的價值觀,而「Letting in」則是敞開胸懷,迎接那些我們想要吸引的能量,這些能量其實早已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 以一個童年經歷充滿恐懼的人為例,說明恐懼的能量如何阻礙他們吸引新的契機和體驗。 00:14:00 習慣與選擇:辨識並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能量 本章節探討為何有些人難以「Letting go」,也就是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能量,並將其定義為「習慣」。巴夏爾指出,當我們意識到某個行為的存在時,它就從習慣變成了選擇。如果我們持續選擇那些對自己沒有益處的頻率,則代表我們的信念系統中存在一條程式,賦予這些負面能量正面定義,例如將恐懼視為保護家人的方式。 本章節以一個童年受恐懼的母親影響的人為例,說明如何透過深度自省,找出這些錯誤的正面定義,並最終理解到這些恐懼來自於過去的時代背景,不再適用於現在,從而放下這些不屬於自己的能量。 00:19:09 辨識並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能量:實例與反思 本章節繼續探討如何辨識並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能量。巴夏爾以「信念小偷」的比喻,說明那些不屬於我們的信念會讓我們感到沉重和疲倦,而屬於我們自身的原生頻率則會帶來輕鬆自在的感覺。 講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他如何透過覺察內心的感受,辨識並放下「弱肉強食」和社會階級等不屬於自己的定義和能量,從而體驗到更輕鬆、流暢和互助協和的生活。 並引用 Dr. Bruce Lipton 的《生物信念》一書,說明每個人的人生都由潛意識中的程式所主宰,如果潛意識中的程式與想要創造的人生相衝突,則人生將不會幸福。 00:24:33 巴夏爾宇宙第四大定理的應用與總結 本章節以明星情侶為例,說明潛意識中的衝突能量如何影響人生,並強調放下社會階級的觀念的重要性。講者分享如何透過輸出不同的能量,例如謙虛的學生的能量或老師的能量,來吸引不同的體驗和結果,並說明在團隊組建中,應避免輸出高低位階的能量,以吸引到合適的人才。 最後,本章節總結巴夏爾宇宙第四大定理「What you put out is what you get back」的應用和益處,並預告下一集將探討巴夏爾的宇宙第五大定理。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03exuhm002a01xu2lub0kvy/comments…
 
摘要 本集節目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中的第三定理:「一即全,全即一」。講者以自身經驗出發,闡述這個概念最初聽起來很抽象,但透過量子物理學,特別是全息理論和 Nassim Haramein 的研究,找到了科學根據。 更重要的是,Haramein 的研究精確計算出質子的直徑,並意外發現一個驚人數值:單個質子包含的能量等於整個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的總和。這說明宇宙具有全息性,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資訊。 講者進一步結合自身靈修實踐,說明向內觀照的重要性,並分享了透過冥想獲得直覺,在工作中做出更明智決策的案例。 此外,講者也解釋了量子糾纏現象,以及愛因斯坦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並以 Leonard Susskind 的研究成果 ER=EPR 作為佐證,說明宇宙萬物之間的相互連結。 最後,講者總結了「一即全,全即一」的深刻含義,如何提升個人心態、工作效率,以及人際關係,並強調了人人平等的理念。 這集節目不僅僅是對宇宙定理的解讀,更是講者個人在靈修和科學探索中獲得的深刻體悟和人生智慧的分享。 重點心得 Nassim Haramein 的研究透過公式精準計算出質子直徑,其數值比傳統物理學更精準 4%,並意外發現宇宙具有全息特性。 一顆質子的能量包含的普朗克體積總和,等於全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總和 (10 的 55 次方克),驗證了宇宙的全息性 (holographic)。 量子物理學解釋了「向內看」的古老智慧:人體內每個質子都包含全宇宙資訊,透過打坐等方式,能連結自身內在的無限智慧。 美國 CIA 已利用遙視 (Remote Viewing) 技術超過 30 年以上,用以獲取情報,證明了連結內在資訊能獲得超越感官局限的知識。 內觀得到的資訊,有時比感官資訊更精準、全面,例如透過內觀,講者修正了與同事溝通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和團隊和諧。 量子糾纏現象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證明了宇宙萬物相連:粒子即使相隔遙遠距離,也能瞬間產生相同反應。 Leonard Susskind 證明 ER=EPR,大型黑洞等於量子世界中的蟲洞,宇宙間存在由蟲洞連接的無限資訊網路。 人類感官所能感知的實體世界,僅佔全宇宙的 0.00001%,其餘 99.9999% 的世界存在於量子世界的普朗克資訊網路中。 理解「一即全,全即一」後,講者對自身價值觀產生重大改變:不再自憐自哀,並以平等的態度看待他人,提升了人際關係和工作效率。 大綱 00:00:00 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之第三定理:一即全,全即一 的初步介紹與個人經歷 本章節介紹了 Podcast 的主題: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中的第三定理—"The One is the All, The All is the One" (一即全,全即一)。講者分享自身經歷,從 13 歲移民美國,到 34 歲接觸靈修和量子物理知識後人生有所轉變,目前擔任美國上市企業執行業務總監及南美洲古老薩滿儀式的協辦人。講者提到,一開始對「一即全,全即一」的概念感到模糊,像是虛無的哲理,直到學習量子物理後才開始理解。 00:04:16 量子物理中的全息理論與「一即全,全即一」的科學解釋 本章節以量子物理學家 Nassim Haramein 的論文為例,解釋「一即全,全即一」的概念。Haramein 的論文精準計算出質子的直徑,其精確度比傳統物理學高出 4%。更重要的是,他的計算過程意外發現宇宙的全息特性 (holographic)。講者以全息圖為例說明:即使撕裂全息圖的一部分,其上仍然包含完整的圖像資訊。 Haramein 的計算顯示,一個質子中包含的能量等於整個宇宙所有物質質量的總和,這證明了宇宙的全息性,也解釋了為何許多古老智慧都強調向內觀看的重要性,因為所有宇宙的知識都存在於自身之中。 00:11:10 內觀、打坐與遙視:連結內在智慧與宇宙資訊 本章節探討如何連結內在智慧與宇宙資訊。講者指出,透過打坐 (meditation) 等內觀練習,可以將注意力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接收來自內心的訊息。 長期練習內觀的人,可以接收到的訊息不局限於感官所能感知的範圍,甚至可能達到遙視 (Remote Viewing) 的境界。美國中情局 (CIA) 也曾利用遙視技術長達數十年。講者分享自身經驗,內觀得到的資訊,往往比感官資訊更準確、更全面,並以工作中處理同事表現不理想的案例說明。 00:16:21 「全即一」的宇宙連接性與量子糾纏 本章節探討巴夏宇宙五大定理第三定理的後半部分—"The All is the One" (全即一),說明宇宙萬物相互連結,並非分離的。講者指出,感官資訊有限且片面,例如人類視覺只能感知特定波長的光。 以量子糾纏現象為例,說明即使相隔遙遠距離的粒子,也能瞬間產生相同的反應,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Leonard Susskind 證明了愛因斯坦所討論的大型黑洞等於量子世界中的蟲洞,這些蟲洞中的粒子互相糾纏,形成一個無限的資訊網路。 00:21:39 宇宙資訊網路、人人平等與生活實踐 本章節總結「一即全,全即一」的宇宙觀,並分享其對講者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講者指出,從普朗克尺度的量子資訊網路到人類的神經網路、星系結構,都展現了宇宙萬物互聯的特性。 理解到自身與宇宙資訊網路的連結,帶來安定感和歸屬感,也讓人更有責任感。 講者強調人人平等,因為每個人都是神的一部分,都與量子場域交換資訊,不應以社會地位或其他因素來區分高低。 最後,講者分享了這種宇宙觀如何改變其在工作、家庭和團隊管理上的態度和方法,帶來更多和諧與提升。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巴夏Bashar 宇宙第一定律: You Exist. 我們存在, 所以我們永遠都會在存在的世界裡 Proton 質子, 從宇宙誕生到現在, 都沒有任何一點衰弱或減退, 包括我們身上的上兆的質子 人類意識的死亡, 就像做夢, 這頭死亡, 那頭就夢醒, 繼續在宇宙間進化 人如果看低自己, 妄自菲薄, 就等於跟量子場域唱反調 宇宙第二定律: Everything is here and now. 所有的世界, 維度, 過去未來, 所有的平行宇宙, 全部都是存在此時此刻的時空. 地球人的時間觀, 只屬於地球人的獨特的關點, 在宇宙其他地方都跟地球的時間觀不一樣 所謂過去未來, 及其他所有維度的世界, 都是在現在. 以不同的頻率存在 我們的世界就如一張張底片, 我們的意識就如投影燈, 每秒選擇上千萬張的底片, 造成生命像連續進行的假象 下一張底片會怎麼選擇, 跟自己怎麼定義現在這張底片直接相關 因為過去的事件, 而造成對自己的負面影響是受害著的定義. 但如果可以在現在掌握新的定義, 那就等於改變了對過去事件的定義, 也就從受害者變正有力量的人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自己的身上有沒有已經老舊, 不適用在現代的觀念? 認為萬物是分開的, 是對世界物理有錯誤的認知 量子物理學家Nassim Haramein 巴夏Bashar 宇宙萬物的誕生不是隨機偶然, 所以我們的生命也不可能沒有意義 妄自菲薄, 自我渺小是跟神(量子場域)在唱反調 每個人, 每個觀點都是獨一無二的 神(量子場域)隨時在照顧我們身體這台精密儀器不回出錯 舊觀念是否給自己框架, 限制自己成長 世界並非是弱肉強食的世界, 達爾文的理論並不確實 少數人控制多數人的社會結構, 已經不適用於現代 人的結構不只是化學結構, 更正確精準的形容應該是能量結構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rtwork

1
我是誰? Who Am I? 30:23

icon
30:23
icon
iconicon Nghe Sau
iconicon Nghe Sau
iconicon Danh sách
iconicon Đã thích
30:23icon
 
勇敢做自己, 必須先瞭解自己是誰. 在量子世界的自己, 是無限的. 可以無限的劃分 我們 > 一個人 > 100萬億的細胞 > 100 萬億原子 > 無限普郎客 我們隨時都在跟量子場域交換訊息, 並沒有所謂的開始和結束. 勇敢去做自己, 可以不管量子場域的反饋嗎? 當想要去做自己, 卻又忽略人生所有的反饋, 那就是對自己有不完整的認識 認知自己其實是跟世界分不開的, 量子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相連的 要認識自己, 就不可能不去認識自己以外的世界 Dr. Bruce Lipton 幹細胞實驗, 完全一模一樣的細胞, 卻會因為接收到的養分不同而長出不同的組織 生命的奧秘 = 我們的蛋白質會變形 同一個基因, 可以長出超過3000以上的版本 宇宙間所有的東西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和移動, 我們的身體每秒製造100個全新細胞 我們身體隨時隨地都在經歷極激烈複雜強大的變化, 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 是量子場域在幫我們處理這些變化 要去做自己, 需臣服宇宙物理 理解和跟隨量子場域走, 一路順暢. 對抗量子場域宇宙物理, 下場悲慘 量子訊息有明顯的也有隱藏的, 接收到越多, 對自己越有利 調整自己的頻率, 去接收更多的訊息 每一個生物, 每一個人, 都是獨立獨特的觀點, 不可被取代 做自己, 先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 就認識所有在量子場域裡跟自己有關的觀點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rtwork
 
1. 要心想事成, 就要先了解自己心想事不成的那個部分 2. Double Slit Experiment 3. 意識的能量強大, 能改變物質 4. 量子場域連結所有宇宙萬物 5. 人有意念會傳播到量子場域 6. 同頻共振, 內在是什麼頻率, 外在就是什麼世界 7. 警覺自己在心想事不成的時刻, 把那個干擾的想法抓出來 8. 心想事成 = 專注在答案 心想事不成 = 專注在問題 9. 我要什麼? 現在可以做什麼? 答案在哪裡? 10. 巴夏: “顯化夢想需要配上完全放手”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
 
Artwork
 
1. 活在當下: 此刻你的意識是在這裡? 還是跑掉了去想別的事情? 2. 沒在當下, 當然會錯過在當下所有對自己有益的重要資訊, 聽的能力, 理解的能力就降低, 造成溝通不順利 3. Eckhart Tolle: The Power of Now 4. 腦筋裡重播過去的事情 = 讓自己一直處在過去的情緒 = 錯過當下 5. 想過去的事情通常帶有的情緒: 悲傷, 難過, 怨恨, 後悔, 罪惡感等負面情緒 6. 想未來的事情通常帶有的情緒: 緊張, 焦慮等負面情緒 7. 腦中雜音思緒亂串, 讓自己長期活不在當下, 再由身體的化學家把自己訓練的對這種狀況感 到習慣 8. 人比較有在當下的例子: 戀愛的時候, 與人初次見面時候. 9. 回到當下的方法: a. 了解自已的雜念思緒不屬於我們的, 而是來自我們0-7歲時身邊人的思想舉止行為. 既然不是我們的, 我們就可以冷眼觀察他們, 而不用急著跟他們互動 b. 呼吸數數法 c. 專注於觀感 d. 在一天當中, 設定一些暫停點, 停下來看看自己在做什麼, 檢事一下自己是怎麼在做 這些事的 e. 臣服於當下, 找到當下一切都是完美的角度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負面情緒來的時候, 巴夏Bashar 的自救公式: "What do I have to believe is true, in order for me to feel this way?" "我是認定了什麼事情(定義), 才讓我有現在這樣的感覺?" 把負面情緒引出來的, 這個藏在自己潛意識的信念抓出來, 仔細再三檢查有沒有道理 通常會發現那個認定(信念)是表面上很像是那麼一回事, 但仔細想就會看出那是很沒道理, 很沒意義的 Dr. Bruce Lipton 生命公式: 生命 = 蛋白質 + 訊息 生命如果出了問題, 那就要看是蛋白質還是訊息出了問題 蛋白質因為基因遺傳而造成的疾病(問題)止佔少於10%的疾病, 也就是說剩下90%生命的問題, 都是來自訊息 訊息出了問題, 是指訊息在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之間傳遞時, 被扭曲了 造成訊息扭曲的3個原因: 身體受傷創傷, 毒素(化學西藥/污染/重金屬), 頭腦裡的想法 頭腦裡的想法 = 輸入在潛意識裡面的程式 當成是被叫起來運行的時候, 造成身心靈的壓力 壓力是萬病之源 外界啟動點 > 感官 > 下丘腦 (潛意識) > 腦垂體放送化學訊號給全身神經系統 身體只會在一種情況下: 放鬆(成長賀爾蒙/愛的訊息) 或 緊縮(壓力賀爾蒙/危機訊息) 壓力賀爾蒙 > 全體50萬億細胞準備作戰或逃跑 > 身體中央系統資源(心肝脾胃腎)的血液養分暫時先分給四肢 > 免疫系統的的資源也暫時分給四肢 > 前腦(意識系統)的資源也暫時分給後腦(潛意識系統) 壓力賀爾蒙原來的設計是暫時性的, 危機解除就應該退去 現代人幾乎長詩間都在壓力賀爾蒙的情況下, 所以中央系統資源不夠, 免疫系統資源不夠, 意識系統(會獨立思考的系統)資源不夠 現代人卻好像已習慣這樣的生活, 因為不知覺已經被自己身體的化學家訓練的上癮了對自己身心靈無益的舉止行為想法, 卻因為成長賀爾蒙(多巴胺)的訓練, 把人訓練習慣 把身體的總指揮拿回來, 下丘腦這個大臣, 該決定是成長賀爾蒙或壓力賀爾蒙, 應該聽命自己這個皇上 隨時檢查自己是在成長賀爾蒙或壓力賀爾蒙的狀態下, 隨時檢查下丘腦和腦垂體有沒有又在自己不注意的情況下放錯賀爾蒙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rtwork
 
巴夏Bashar "Know Thyself" 要有所改變, 必須先更認識自己。 負面信念系統的特性: 投射 - 與現實脫節, 恐懼 - 自己嚇自己, 獎勵自己無益身心靈的想法和行為。 Dr. Bruce Lipton : 人腦有意識和潛意識 0-7歲前只有潛意識運作, 就像空白電腦, 無過濾的下載每天周圍發生的所有人事物 7歲後要再輸入程式進潛意識, 就要靠反覆不斷重複練習, 連接新的神經 潛意識系統效能強大, 每秒處理4千萬Bit 的資料, 佔腦中運行95%, 為人生藍圖, 但作業方式是靠外界啟動點的出現來叫醒某些程式起來運作 意識系統是種指揮官, 但作業效能較慢, 每秒處理40Bit的資料 當潛意識系統在運作時, 意識系統通常是來不己了解祂在運作什麼程式 人生會怎麼樣, 目前的處境如何, 完全都是潛意識裡的程式所造成的 史考特調整信念系統的個人方法 人生哪方面還不如意, 就是存在潛意識裡有關那方面的程式在跟意識衝突, 注意這方面的負面情況裡面重複出現的Pattern模式, 也就是抓出自己的衝突程式, 是什麼啟動點? 引起什麼衝突程式? 真正看到, 觀察到了, 就有機會下功夫改變 讓自己心情平靜, 然後討教詢問對自己比較熟悉的人, 平常他們有沒有觀察到我們有什麼特定的行為舉止, 特別是在負面的情況下, 是會出現重複的模式Pattern? 或是詢問他們我們有什麼行為舉止跟自己的爸媽很像? 觀察出自己每天生活中重複出現的Pattern小模式, 任何生活中的小事情都可以, 然後在這些小模式裡面多增加一點新的元素, 來中斷原來模式的運作, 以小單位的成功來讓自己熟悉習慣不被自己的程式綁架的感覺 觀察自己反應很快的時候所表現處來的想法言語行為, 都不需要多加思考就有反應的, 就是我們潛意識裡的程式, 抓出他們來, 就有機會改變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摘要 本集探討了「反饋」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講者分享了他過去人生停滯不前的經歷,以及後來透過學習量子物理和靈修,理解到反饋在個人進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以魔術方塊的例子說明,在沒有反饋的情況下,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將是天文數字;而有了反饋,則能大幅縮短時間。更重要的是,講者指出反饋的來源不僅限於他人意見,還包括自身的身體反應、情緒變化、以及來自高我的指引。例如,他觀察到身體的緊張與放鬆狀態、情緒的轉變點,以及生活中重複出現的符號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反饋訊息。透過持續地觀察和學習這些反饋,講者的人生各方面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也體會到一種更輕鬆、平衡的生活狀態。這意味著,積極地尋求並理解來自不同層面的反饋,將能引導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更有效率、更自在的成長。 重點心得 量子物理學家計算出單一細胞形成的機率是 1 乘以 10 的 8896 次方,遠大於宇宙直徑(以公分計算為 10 的 28 次方),幾乎不可能是偶然產生。 將一個盲人玩魔術方塊,若無任何反饋,需 1260 億年才能嘗試所有可能性;但若有反饋,則約兩分鐘即可完成。 講者透過積極尋求他人意見,再篩選出真正有益的回饋,最終將回饋的範圍擴展到觀察自身身心靈的訊息,以及來自量子場域的指引。 講者發現,持續的正面情緒突然轉變為負面情緒的「轉捩點」,是改善情緒控制的重要觀察對象。 透過與靈魂深層對話,講者發現自己對自身性格的認知與靈魂的真實想法存在差異,並據此調整行為。 講者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件比喻成電影場景,仔細觀察其中的人事物,尋找有益的智慧和引導。 講者觀察到生活中重複出現的符號(例如圓形),可能代表高我給予的指引,例如提醒以圓融態度處事。 講者分享了多次生活中透過觀察環境變化(例如突來的風、彩虹)而做出正確決策的例子,並因此獲得益處。 講者將自己比喻成「反饋偵探」,持續觀察所有反饋,並以謙虛學習的心態看待所有訊息,而非以批判或評判的角度。 透過持續練習觀察反饋,講者的人生各方面獲得跳躍式成長,並感到生活更加輕鬆,身心靈也更加平衡。 大綱 00:00:00 量子物理與靈修:人生轉捩點 本章節介紹講者 Scott 的背景,以及他如何透過學習量子物理和靈修,改善人生處境。他提到在 34 歲之前,人生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渴望改變卻進步緩慢。直到學習量子物理,才開始有明顯的進步,目前擔任上市企業執行業務總監,並引導靈性儀式。本章節的核心議題在於探討宇宙萬物是隨機偶然,還是有一定定律,並點出傳統科學傾向於將此歸因於隨機偶然,避免與宗教或造物者扯上關係。 00:04:17 單細胞生物的機率與魔術方塊的啟示 本章節以量子物理學家的計算為例,說明單一細胞形成的機率極低,幾乎不可能是偶然產生。接著,以科學家 Fred Hoyle 的魔術方塊實驗為例,說明沒有反饋 (feedback) 的情況下,完成一個魔術方塊需要 1260 億年,而有反饋的情況下,只需要兩分鐘。這個例子讓講者領悟到反饋在成長和進步中的重要性。 00:11:11 反饋的重要性與人生的轉變 講者意識到自己過去缺乏對人生的反饋 (feedback),導致進步緩慢,如同在 1260 億年的跑道上打轉。理解到反饋的重要性後,他下定決心鑽研人生的反饋,並因此在工作、人際關係和收入等方面取得了跳躍式的進步,成功轉換到兩分鐘的跑道上。 00:13:25 反饋的持續學習與量子場域 本章節說明反饋並非一蹴可幾的技巧,而是一門需要持續鑽研的學問。講者提到一開始積極尋求他人意見,卻迷失在眾多意見中,後來學習從中篩選有益的 feedback。透過量子物理的學習,他理解到人體原子與量子場域持續交換訊息,量子場域是最高智慧,並以靈修角度的觀點,說明不同文化中對量子場域的稱呼 (Ka, Shakti, Mana, Prana, Qi),以及高我對小我的反饋指引。 00:16:24 多元化的反饋接收與身心靈的提升 講者擴展了接收反饋的範圍和角度,從聆聽他人意見,到觀察他人行為模式,以及關注自身身心靈的訊息。他提到觀察身體的反應 (例如腸胃狀態、呼吸),以及情緒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狀態,遠離壓力,並更好地控制情緒。透過與靈魂進行深度對話,他發現自己對自身的認識存在偏差,並根據靈魂的反饋調整行為,獲得更平靜和諧的生活。 00:21:07 生活中的反饋與高我的指引 講者將日常生活比喻成電影場景,並觀察每個場景中的人事物,尋找有益的智慧和引導。他舉例說明生活中出現的重複符號 (例如圓形),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 (例如突然刮風),如何作為高我給予的反饋訊息,指引他做出更明智的決定,例如避免衝突或抓住更好的機會 (買車、買房)。 00:25:31 成為反饋偵探:輕鬆自在的人生 本章節總結講者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訊息 (重複符號、數字、夢境、電視節目、音樂、內心聲音、影像) 視為量子場域給予的反饋,並在工作和生活中應用這些反饋,做出更明智的決定。他提到透過觀察反饋,他的人生變得輕鬆自在,不再執著於無益的堅持,並將人生的駕駛座交給更高的智慧。他不再以批判性的角度看待事情,而是以好奇和學習的心態去理解訊息的意義,讓身心靈保持平衡和舒適的狀態。最後,他鼓勵聽眾每天觀察生活中的反饋,在幸福中成長。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Artwork
 
摘要 本集探討了豐盛的本質以及如何透過感激之情來吸引豐盛。講者分享了他在 2010 年接觸靈修和量子物理的經歷,並發現兩者都指出萬物皆由頻率和振動組成。 更重要的是,他領悟到豐盛本身也是一種頻率,並透過回顧過去豐盛的時刻,發現感激的情緒與豐盛體驗緊密相連。 他進一步運用量子物理中量子糾纏的概念,理解到豐盛與感激之間沒有時間順序,只要保持感激,就能吸引豐盛。 例如,他分享了透過持續練習感激,生活獲得許多正面改變的經驗,例如收到意外的禮物或服務。 最後,他強調感激的真諦在於發自內心,而非為了獲得回報,並建議聽眾從自身身體的運作開始,培養對生命中一切的感激之情,以此改變人生。 重點心得 2010 年,講者同時接觸到靈修(John Willow Melchizedek 的《生命之花》)和量子物理(Nassim Haramein 的訊息)兩個看似無關的領域,卻發現兩者都闡述了「萬物皆由頻率和振動組成」的同一件事。 講者透過研究量子物理,領悟到豐盛是一種特定的頻率,並非實體,而與「感激」的頻率互相糾纏,沒有時間先後順序。 講者發現,人生中豐盛的時刻都伴隨著感激之情,因此推斷,持續保持感激的頻率,就能吸引豐盛。 講者透過將自身比喻成收音機,調整頻率來接收豐盛的訊息,並透過回溯記憶中豐盛的片段,發現感激是豐盛的關鍵頻率。 量子物理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現象中,兩個粒子即使相隔遙遠,也會同時反應,不存在時間延遲,暗示時間順序在量子世界中並非絕對。 講者將持續保持感激的狀態視為人生的救贖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並在多年實踐中獲得了顯著的正面改變。 講者在業務團隊訓練中分享「感激」的概念,並發現團隊成員也因此受益,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業績。 講者指出,為了獲得豐盛而勉強產生的感激,其頻率與真正發自內心的感激不同,後者才能與豐盛的頻率真正糾纏。 講者建議,感激應發自內心,無需執著於回報,只需專注於感受感激本身,並接受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 講者以人體細胞每秒鐘兩百五十萬個細胞分裂,以及每秒鐘 37 萬億個化學反應的例子,說明身體的運作精妙,引導聽眾從身體的運作中體會感激之情。 大綱 00:00:00 自我介紹與豐盛概念的轉變 本章節為 podcast 的引言,講述講者史考特在美國的成長經歷,以及 34 歲時透過學習量子物理和靈修,改善人生處境。他目前擔任美國上市企業執行業務總監,並協辦南美洲薩滿儀式。此集將分享講者對豐盛概念的全新理解,以及如何從匱乏走向豐足的生活。講者提到在 2010 年接觸到靈修和量子物理兩個看似無關的訊息,卻發現它們的核心概念相同。 00:04:09 靈修與量子物理的啟發 本章節詳細描述講者在 2010 年透過弟弟的介紹,接觸到 John Willow Melchizedek 的《生命之花》一書和為期五天的靈修課程,開啟了他對靈性的探索。課程著重於引導參與者進入內心神聖空間。同時,講者也在 2011 年接觸到量子物理學家 Nassim Haramein 的訊息,進一步拓展了他對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兩個訊息的核心概念是:天下萬物皆由頻率和振動組成,而非實體。講者深入探討原子結構,說明物質的空性和振動本質。 00:10:09 豐盛的頻率與感激的連結 本章節講述講者在思考量子物理的訊息後,頓悟到「豐盛」也是一種頻率。他將自身比喻成收音機,試圖尋找豐盛的頻率。透過回顧過去人生中豐盛的時刻,他發現「感激」的情緒總是伴隨豐盛而來。他意識到豐盛與感激的頻率是量子糾纏的,沒有時間先後順序。因此,即使無法得知豐盛的頻率代碼,也能透過培養感激之情來吸引豐盛。 00:17:06 感激的實踐與誤區 本章節描述講者開始實踐「感激」的實驗,並分享其人生因此產生的正面改變。他提到生活中開始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正面事件,例如收到禮物、餐廳免費贈送餐點等。講者也分享將此概念應用於業務團隊訓練的經驗,並指出單純為了獲得豐盛而勉強產生的感激,並非真正的感激,其頻率與豐盛的量子糾纏狀態不同。真正的感激應是發自內心,無需目的性。 00:22:31 培養感激的技巧與持續實踐 本章節提供培養感激之情的技巧。講者建議人們專注於自身身體的奧妙,例如細胞分裂和化學反應的複雜性,來體會生命的珍貴,進而產生感激之情。他鼓勵聽眾從自身出發,延伸到周遭的人事物,並持續保持感激的心態。即使遭遇低潮或負面情緒,也能透過回歸感激之情來迅速調整心態,重拾正面能量。最後,講者呼籲聽眾在生活中保持感激,並祝願他們人生充滿感激。 史考特網站: www.golden-journeys.com 聯絡史考特: Scott@golden-journeys.com…
 
Loading …

Chào mừng bạn đến với Player FM!

Player FM đang quét trang web để tìm các podcast chất lượng cao cho bạn thưởng thức ngay bây giờ. Đây là ứng dụng podcast tốt nhất và hoạt động trên Android, iPhone và web. Đăng ký để đồng bộ các theo dõi trên tất cả thiết bị.

 

icon Daily Deals
icon Daily Deals
icon Daily Deals

Hướng dẫn sử dụng nhanh

Nghe chương trình này trong khi bạn khám phá
Ng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