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yển sang chế độ ngoại tuyến với ứng dụng Player FM !
蘇老師講解國際新聞、中東與中亞歷史、中國事務、太空知識的頻道。 Diplomat's daily news review and history research on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 China Affairs and Space Exploration
«
»
2024.03.09 人類太空事業發展歷史-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Manage episode 405678879 series 2948782
人類從有智慧開始,就對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感到興趣,日月因為其有規律的升起與降落,成為了人類計算時間的標準;星辰的運行軌道與亮度閃爍,成為在海洋上指引方向之憑藉,甚至還被人分別星座,賦予不同的傳說故事與意義。
1.1 古代中國天文學
天文學中的天象變化,也成為古代朝廷的大事。比如獵戶座天狼星,代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徵兆;比如彗星出現也是凶兆;日食與月食發生時,還得要拿著鑼敲以把天狗趕走。古代曆法也多是依照星象變化的規律而制定,埃及人、馬雅人、中國人、希臘羅馬人都很注重曆法,認為天象的變化會對應地面上人事的變化。因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以便及早處理憂患。中國在漢朝時期,就製作出觀測天象的渾天儀,渾儀用來測量天體球面的座標,渾象則是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兩者組合就是用來解釋渾天說的儀器。
中國天文學在漢代有「蓋天、宣夜、渾天」等學派,「蓋天派」認為天是一頂蓋子,天蓋向左旋轉,日月星辰向右旋轉;「宣夜派」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沉於虛空之中,並不附著在天體之上;「渾天派」則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其實以上述三派主張來說,竟是已經失傳的「宣夜派」,對宇宙的解釋最符合實際。蓋天派與渾天派都只淺顯地觀察到肉眼可及的事物,並不及於真實宇宙的現象。但是,渾天派流傳下來的渾天儀,可以相當準確地解釋許多天文現象並預測天文現象之發生,道教也傳有28星宿及28位星君,東西南北每一方位有7個星宿,主不同徵兆星象。
1973年於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一塊絹帛,上面有關天文學的知識約8千字,名為「五星占」。當時漢朝人竟然已能將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大行星在天體運作的規律予以總結記載,該書記載了秦王政元年(西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西元前177年)總計約70年中金星、木星、土星運行位置,並推斷出金星會合週期584.4天(現代測量數值為583.92天)、土星會合週期377天(現代測量378.09天)、土星繞日週期30年(現代測量29.46年),數值差異極低,代表當時天文學之精確程度已到了極高程度。此後的欽天監也一直是歷朝歷代皇帝統治的重要諮詢機構,負責天文曆法與星象占卜 。
一直到明、清之交,西方利馬竇、湯若望等傳教士傳入西方天文學,中國的天象學才逐漸失傳或轉換成為算命占卜之用。
對於老天,中國人是敬畏的,認為地上人間,天上有天庭,還有玉皇大帝與各方神明主管著宇宙萬物,對於日月星辰的規律也只是用眼睛觀察,沒有想過要由人親自飛上天去接觸天空的可能。但是,西方科學家卻早在科技還無法帶他們上太空之前,就已經開始從數學、物理、核子物理等,去研究宇宙相關的知識了。例如,愛因斯坦提出之相對論,提出有關光速的定義,以及時間與空間的定義等。因此,人類在今天所跨出的太空腳步,其實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來繼續將這些研究發展下去。中國雖然在近代基礎科學發展上的經驗不如西方豐富,但是14億人中的聰明才智之士並不少,倘若能有一部分能對天文物理宇宙學進行研究,那麼就有機會在此領域拔得頭籌。
1.2 德國V-2火箭是人類第一個太空飛行器
彈道飛彈之運作原理和火箭相同,是要先由各節推進段一起或連續發力,將彈頭部推升到外太空,在宇宙空間層中,飛行阻力極小,可以飛到極遠處,之後再重返大氣層,瞄準並墜落到敵方領土,並在目標上空引爆常規炸藥彈頭、生化武器或核彈頭的大型火箭。而彈頭中如果裝的不是武器而是衛星或太空飛船,其功能就變成非軍事性質,成為太空事業的運載火箭了。
早先在1930年代,德國便發明火箭引擎,看能否讓汽車跑得快一點,想像力超群。1927年,德國一批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太空旅行學會」,並開始研究液態火箭推進器。1932年,瓦爾那·馮·布勞恩――德國日後最有名的火箭科家,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設計發展更強力的火箭武器。
1942年6月,瓦爾那·馮·布勞恩在開發完成V-2火箭後,開始進行各種測試,隨後在德國境內一個海邊小鎮――配納明德(Peenemünde)的集中營中,生產並測試。從A1、A2、A3,一直到最後A4測試版,V2火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畢竟這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彈道飛彈武器,而且德國在盟軍的夾攻與轟炸下,可獲得之工業與化工資源也甚為有限,但德國科學家的聰明嚴謹與基礎工藝紮實,真的把這款人類前所未有的武器給創造出來。當時,蘇聯能做出來的只是像卡秋沙那樣的多管小口徑火箭砲而已,與V-2運載火箭之對比是天差地遠。
圖1-1 德國納粹V2火箭複製品與火箭各部位介紹(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2年,A4火箭測試成功,隨即大量生產,在1944年9月,正式被命名為「V-2火箭」並進入現役,並在1944年9月8日,被用來大舉空襲轟炸英國倫敦。
一枚V-2火箭被機動發射車發射後,它的液體燃料(75%乙醇與25%液氧)會由噴嘴輸入燃燒室燃燒,產生強大的推力,燃燒60秒後,火箭可達最高速度約5馬赫,五分鐘就可飛250-300公里,飛彈以慣性制導,被打擊的終端防無可防,聽到聲音時,攻擊就已經來到眼前。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間,德軍發射3,000枚V-2火箭與V-1飛彈,造成英國3萬人喪生,對英國民心士氣造成很大打擊。
V-2火箭的誕生,代表新式作戰方式的出現,彈道飛彈走上台面,成為二戰後至今不改的終極作戰潮流。
由於彈道飛彈可飛過地球大氣層中電離層的卡門線(Karman Line,離地100公里),因此,1944年6月20日,德軍試射成功的V-2火箭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行到太空中的人造物體,也算是人類突破到太空時代的起點,是值得人類慶賀的一天,只可惜是殺人武器性質,也導致迄今沒人慶祝這個事件。
之後,德國戰敗,全境被盟軍攻陷佔領,其火箭技術、設備、人員與科學家被各盟國搶掠瓜方一空,並以此開啟美、蘇、英、法、中等大國競相發展火箭載具之浪潮,彈道飛彈一方面可作為攻擊敵人的遠程軍事武器(常規彈頭),二方面可以運載各國陸續開發出的核武彈頭,三方面可以運載人造衛星發射到太空軌道中,或發展其他太空事業。
一直到今天,可能因為火箭製作太過容易之故,火箭都還是唯一的太空載具,其他反重力引擎、太空電梯等其他替代方案都尚未得到發展。不過,未來真要有大量物資與人員往來於地表與地球軌道之間時,還是得要發展取代火箭發射的方法,才能更經濟地把人員、物資運送於地表與軌道之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77 tập
Manage episode 405678879 series 2948782
人類從有智慧開始,就對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感到興趣,日月因為其有規律的升起與降落,成為了人類計算時間的標準;星辰的運行軌道與亮度閃爍,成為在海洋上指引方向之憑藉,甚至還被人分別星座,賦予不同的傳說故事與意義。
1.1 古代中國天文學
天文學中的天象變化,也成為古代朝廷的大事。比如獵戶座天狼星,代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徵兆;比如彗星出現也是凶兆;日食與月食發生時,還得要拿著鑼敲以把天狗趕走。古代曆法也多是依照星象變化的規律而制定,埃及人、馬雅人、中國人、希臘羅馬人都很注重曆法,認為天象的變化會對應地面上人事的變化。因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以便及早處理憂患。中國在漢朝時期,就製作出觀測天象的渾天儀,渾儀用來測量天體球面的座標,渾象則是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兩者組合就是用來解釋渾天說的儀器。
中國天文學在漢代有「蓋天、宣夜、渾天」等學派,「蓋天派」認為天是一頂蓋子,天蓋向左旋轉,日月星辰向右旋轉;「宣夜派」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沉於虛空之中,並不附著在天體之上;「渾天派」則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其實以上述三派主張來說,竟是已經失傳的「宣夜派」,對宇宙的解釋最符合實際。蓋天派與渾天派都只淺顯地觀察到肉眼可及的事物,並不及於真實宇宙的現象。但是,渾天派流傳下來的渾天儀,可以相當準確地解釋許多天文現象並預測天文現象之發生,道教也傳有28星宿及28位星君,東西南北每一方位有7個星宿,主不同徵兆星象。
1973年於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一塊絹帛,上面有關天文學的知識約8千字,名為「五星占」。當時漢朝人竟然已能將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大行星在天體運作的規律予以總結記載,該書記載了秦王政元年(西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西元前177年)總計約70年中金星、木星、土星運行位置,並推斷出金星會合週期584.4天(現代測量數值為583.92天)、土星會合週期377天(現代測量378.09天)、土星繞日週期30年(現代測量29.46年),數值差異極低,代表當時天文學之精確程度已到了極高程度。此後的欽天監也一直是歷朝歷代皇帝統治的重要諮詢機構,負責天文曆法與星象占卜 。
一直到明、清之交,西方利馬竇、湯若望等傳教士傳入西方天文學,中國的天象學才逐漸失傳或轉換成為算命占卜之用。
對於老天,中國人是敬畏的,認為地上人間,天上有天庭,還有玉皇大帝與各方神明主管著宇宙萬物,對於日月星辰的規律也只是用眼睛觀察,沒有想過要由人親自飛上天去接觸天空的可能。但是,西方科學家卻早在科技還無法帶他們上太空之前,就已經開始從數學、物理、核子物理等,去研究宇宙相關的知識了。例如,愛因斯坦提出之相對論,提出有關光速的定義,以及時間與空間的定義等。因此,人類在今天所跨出的太空腳步,其實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來繼續將這些研究發展下去。中國雖然在近代基礎科學發展上的經驗不如西方豐富,但是14億人中的聰明才智之士並不少,倘若能有一部分能對天文物理宇宙學進行研究,那麼就有機會在此領域拔得頭籌。
1.2 德國V-2火箭是人類第一個太空飛行器
彈道飛彈之運作原理和火箭相同,是要先由各節推進段一起或連續發力,將彈頭部推升到外太空,在宇宙空間層中,飛行阻力極小,可以飛到極遠處,之後再重返大氣層,瞄準並墜落到敵方領土,並在目標上空引爆常規炸藥彈頭、生化武器或核彈頭的大型火箭。而彈頭中如果裝的不是武器而是衛星或太空飛船,其功能就變成非軍事性質,成為太空事業的運載火箭了。
早先在1930年代,德國便發明火箭引擎,看能否讓汽車跑得快一點,想像力超群。1927年,德國一批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太空旅行學會」,並開始研究液態火箭推進器。1932年,瓦爾那·馮·布勞恩――德國日後最有名的火箭科家,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設計發展更強力的火箭武器。
1942年6月,瓦爾那·馮·布勞恩在開發完成V-2火箭後,開始進行各種測試,隨後在德國境內一個海邊小鎮――配納明德(Peenemünde)的集中營中,生產並測試。從A1、A2、A3,一直到最後A4測試版,V2火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畢竟這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彈道飛彈武器,而且德國在盟軍的夾攻與轟炸下,可獲得之工業與化工資源也甚為有限,但德國科學家的聰明嚴謹與基礎工藝紮實,真的把這款人類前所未有的武器給創造出來。當時,蘇聯能做出來的只是像卡秋沙那樣的多管小口徑火箭砲而已,與V-2運載火箭之對比是天差地遠。
圖1-1 德國納粹V2火箭複製品與火箭各部位介紹(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2年,A4火箭測試成功,隨即大量生產,在1944年9月,正式被命名為「V-2火箭」並進入現役,並在1944年9月8日,被用來大舉空襲轟炸英國倫敦。
一枚V-2火箭被機動發射車發射後,它的液體燃料(75%乙醇與25%液氧)會由噴嘴輸入燃燒室燃燒,產生強大的推力,燃燒60秒後,火箭可達最高速度約5馬赫,五分鐘就可飛250-300公里,飛彈以慣性制導,被打擊的終端防無可防,聽到聲音時,攻擊就已經來到眼前。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間,德軍發射3,000枚V-2火箭與V-1飛彈,造成英國3萬人喪生,對英國民心士氣造成很大打擊。
V-2火箭的誕生,代表新式作戰方式的出現,彈道飛彈走上台面,成為二戰後至今不改的終極作戰潮流。
由於彈道飛彈可飛過地球大氣層中電離層的卡門線(Karman Line,離地100公里),因此,1944年6月20日,德軍試射成功的V-2火箭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行到太空中的人造物體,也算是人類突破到太空時代的起點,是值得人類慶賀的一天,只可惜是殺人武器性質,也導致迄今沒人慶祝這個事件。
之後,德國戰敗,全境被盟軍攻陷佔領,其火箭技術、設備、人員與科學家被各盟國搶掠瓜方一空,並以此開啟美、蘇、英、法、中等大國競相發展火箭載具之浪潮,彈道飛彈一方面可作為攻擊敵人的遠程軍事武器(常規彈頭),二方面可以運載各國陸續開發出的核武彈頭,三方面可以運載人造衛星發射到太空軌道中,或發展其他太空事業。
一直到今天,可能因為火箭製作太過容易之故,火箭都還是唯一的太空載具,其他反重力引擎、太空電梯等其他替代方案都尚未得到發展。不過,未來真要有大量物資與人員往來於地表與地球軌道之間時,還是得要發展取代火箭發射的方法,才能更經濟地把人員、物資運送於地表與軌道之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77 tập
Όλα τα επεισόδια
×Chào mừng bạn đến với Player FM!
Player FM đang quét trang web để tìm các podcast chất lượng cao cho bạn thưởng thức ngay bây giờ. Đây là ứng dụng podcast tốt nhất và hoạt động trên Android, iPhone và web. Đăng ký để đồng bộ các theo dõi trên tất cả thiết bị.